><目录>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篇名>发热属性:夫翕翕然而热者,表热也。有蒸蒸而热者,里热也。其属表者,风寒客于皮肤,邪气怫郁于外,
表热而里不热也。其属里者,阳气下陷,入于阴中,里热甚而达表也。其在半表半里者,以表热未 罢,邪气传里,里未作实,则表里俱热,而但轻于纯在里也。太阴、厥阴皆不发热。惟少阴反有发 热之证,或其脉沉,或下利,手足冷为异耳。虽然,伤寒发热,病之常也。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
汗后复发热,脉燥疾,下利者,皆不易治,其可例视之乎?
太阳病,发热头疼,恶寒有汗,桂枝汤;恶寒无汗,麻黄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急下之,大承气汤;脉浮数 者,大柴胡汤。
阳明病,发热汗出,脉浮数实者,调胃承气汤;脉浮,桂枝汤;汗多者,胃汁干,
急下之,大承气汤。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脉浮而 大,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表里俱见,五苓散。
少阳发热,脉弦细而呕,小柴胡汤。
少阴反发热,有二病∶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下利厥逆,里寒外热,脉不出者,通脉四逆 汤。
脉浮,热甚,反灸之,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四逆汤。脉浮大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 逆汤;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黄芩汤。脉浮,发热,无汗而渴,表未解也,小柴胡汤加人参栝 蒌汤;壮热,头痛,心中烦者,栀子黄芩汤。
汗下后有热,大汗则损气,损气则阳微,故脉虚而恶寒。大下则伤血,血伤则阴弱,故脉涩而 发热。误汗,误下皆有此耳。且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下之,亡阴矣。阴无所主,邪气搏之,
血虚乃发热也。
太阳病,发汗,遂发热恶寒,小柴胡汤;蒸蒸而热者,属胃,调胃承气汤。
下后阴弱而发热,是为内热,葶苈苦酒汤。若脉浮,则汗之,麻黄汤;脉实,
则下之,大柴胡汤。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栀子豉汤。发汗,又复下之,恶寒发 热,无休止时,小建中汤。
伤寒,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
瘥后劳复,发热,小柴胡汤;脉浮者,当汗解,柴胡桂枝汤;脉沉者,当下解,调胃承气汤。
下利,腹反痞满者,生姜泻心汤;小便不利,麦门冬汤。
食复,发热,栀子豉汤加大黄。病后虚羸,微热不去者,竹叶石膏汤。
<目录>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篇名>头痛属性:大凡头痛属三阳,乃邪气上攻也。太阳专主头痛,阳明、少阳亦有之。三阴络上不过头,惟厥 阴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顶巅,故有头痛干呕,吐涎沫之证,却无身热,亦与阳证不同。虽然,
风湿在少阴,湿温在太阴,其经从足走至胸中而还,及头痛过于阴毒,是又不可拘也。若两感于寒,
太阳、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 满而渴,与夫头痛极甚,又连于胸,手足寒者,则为真头痛,不可治矣。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葛根 葱白汤。太阳病,下之,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连须葱白汤。
阳明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六七日不大便,胃实,气攻于上也,少与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
脉弦,发热,小柴胡汤。
湿家头痛,鼻塞,瓜蒂末纳鼻中,黄水出立愈。痰涎头痛,胸满寒热,脉紧,瓜蒂散吐之。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头痛,壮热心烦,栀子黄芩汤。天行、劳复头痛,四肢痛,
葱头汤。
<目录>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篇名>项强属性:项背强者,太阳表邪也,发散则解。结胸项强,有下之证。寒湿项强,则成 ,见本条,临病 宜审。
太阳病,项强,无汗恶风,为表实,葛根汤;项背强,发热,汗出恶风,为表虚,桂枝加葛根。
误下太阴,结胸,项强,大陷胸丸。一法频与理中丸。若损甚者,兼与四逆汤。
项强,胁下满,身热恶风,手足温而渴,小柴胡汤。
阴毒,初得病,项背强,咽痛,心腹痛,短气,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汤、阴毒甘草汤、
正阳汤。天明复作热,至晚则腰痛,头项强,身重,葛根生姜豉汤。
<目录>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篇名>恶风属性:恶风者,见风则怯,密室之中,无所恶也。风伤卫气,卫虚,则腠理不密,由是而恶矣,悉属 于阳,非比恶寒,有阴阳之别。若无汗而恶寒者,为伤寒,当发其汗。汗出而恶风者,则为中风,
当解其肌,不可更发汗。若里证甚而恶风未罢者,尤当先解其表。三阳风湿,皆有此证,不可不辩。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恶风自汗,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
发汗太过,卫虚亡阳,遂漏不止而恶风者,法当用温,桂枝附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