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朱蔡二君矣。特其始终。执用保 元。则又不脱偏执之弊。
张宇杰曰。魏桂岩聪慧透窍。提纲挈领。甚谨严矣。第于始出图云。见有险证。忧虞未可加治。使气血交会 之后。以保元汤与之。编中有升葛参苏大黄二黄等方。而此不曰表实者用发散。热奎者用清凉。毒盛者用解泻。
而惟侔其气血交会之后。以保元汤与之。不几表实而难出。热甚而闷乱。毒盛而斑狂矣乎。
〔朱氏(惠民)博爱心鉴发明全书〕三卷 存 朱惠民曰。予旁搜往牒。历诸名医家。其所编帙。无虑充栋。求其精而要。简而明。无出西陵魏氏博爱心鉴 全书。即以县之咸阳市。洵无可增减已。第于阴阳盈虚之理。血气 保元之论。未必人具法眼。乌能睹者识归。予故独行臆见。阐扬奥旨。令先天后天之秘。炳若日星。庶魏氏之涵 蓄未露者。遂一烛无遗。为百千万祀婴孩。植寿命之元。此予之谬为发明也。聊以佐魏氏千虑之一得云。
〔赵氏(继宗)痘疹全书〕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 刘桂曰。痘疹自汉以前方书不载。至拓拔魏时。始有方药。自唐迄宋。有董汲钱乙。挺然独出。着方立论。
羽翼圣经。最为有功。近时慈溪赵继宗着小儿痘疹全书。板行于世。今始读其序,窃谓继钱乙之后者一人。及读 至终篇。详加考究。与序大异。其书总出六十二方。其间喜用紫草蝉壳大力子露蜂房四味。如是者凡四十六方。
抑何其偏戾如此耶。若小儿气实。有风邪热毒者。用之可也。设使气虚血虚。表里不实。大便自利。灰白色顶陷。
切牙寒战等证。其可轻用之乎。按胡大卿痘疹方论云。紫草虽是疮疹家圣药。然性寒利大肠。若大便结者可用。
又云。蝉壳。八日之后忌用。鼠粘子。即大力子。有虚寒者禁之。按本草图经云。露蜂房。味苦咸。气平。有毒。
主惊痫虫毒。肠痔肿毒。风牙等证,并不及小儿痘疹。赵氏每方用之。此用药之一误也。小儿柔脆弱质。前哲用 药恒少。剂不过三四钱。赵氏动辄用一两六七钱,用药之二误也。或内虚泄泻。或头温足冷。或烦渴。或腹胀。
或气喘。或寒战切牙。此表里俱虚也。赵氏则曰。不可便谓之里虚。乃伤食伤冷所致。既曰伤食伤冷泄泻。主治 仍用鼠粘子紫草。此用药之三误也。甚至痒塌内虚。作泻气促者。复投寒凉之剂。此用药之四误也。赵氏既云寒 战切牙。脾胃受冷。鼠粘子紫草苦参。更不忍舍。殊不知寒冷太过。脾胃清纯之义。宁无损乎。经曰。五脏皆禀 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胃气一虚。其死可立而待。杨仁斋有云。诸热不可骤去。宜轻解之。盖痘疳无热。则不 能起发。比之种豆。值天时暄暖则易生。古人用药。审度寒暄。推详运气。苟执一偏之见。其误人也必矣。余岂 好辨哉。亦幼吾幼之意云尔。(续医说)
〔胡氏(大卿)痘疹八十一论〕未见 高武曰。胡氏八十一论。大率宗陈文秀。第六论云。不可服升麻汤。以解利矣。于六十九论云。大小便不通 者。失于解利。七十三又云。小儿之病。当先泻失。其自相矛盾如此。(痘疹正宗)
朱一麟曰。胡石壁大卿着八十一论。(治痘大成集)
〔徐氏(谦)仁端录〕十六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仁端录十六卷。明徐谦撰。其门人陈葵删定。谦字仲光。嘉兴人。葵字荩夫。秀水人。是 书专论治痘诸法。分别五脏所主。及经络传变。观形察色。系列方论。末卷附治疹之法。案痘疮之证。古所不详。
惟书录解题。载董汲小儿 疹论二卷。作于宋元 中。然其书不传。未知所谓 者即痘否。钱乙药证真诀。于小 儿诸病。皆条列至详。亦不及于是事。惟周密齐东野语曰。小儿痘疮。固是危事。然要不可扰之。赵宾 曰。或 多以酒面等物发之。非也。或以消毒饮升麻汤等解之。亦非也。大约在固脏气之外。任其自然耳。然或有变证。
则不得不资于药云云。所列本事方捻金散。四君子汤如黄 。及狗蝇七枚。擂细酒服。治倒靥。天花粉蛇蜕同煎。
羊肝治目翳证。药乃皆与今同。盖人情之嗜欲日深。故其毒根于先天。而其发感于时气。自元明以来,遂为人生 之通病。而着方立论者。亦自元明以后 始详。其间以固元气为主者。谓元气既盛。自能驱毒瓦斯使出。以攻毒瓦斯为主者。谓毒瓦斯即解。始可保元气无恙。
于是攻补异途。寒温殊用。痘家遂分为两歧。龈龈执门户之见。是编独审证施疗。无所偏主。推原本始。备载治 验。颇能持两家之平。较之先立成法。至于胶柱而鼓瑟者。殆不可以道里计矣。
〔汪氏(机)痘治理辨〕一卷 存 自序曰。嘉靖庚寅冬。有非时之暖。痘灾盛行。而死者过半。予甚悯焉。于是探索群书。见有论治痘疮者。
纂为一编。以备仓卒。易为检阅。免致临病而慌忙失措也。世之治痘者。多宗钱氏之论。或用陈氏之方。二家互 有得失。罔获万全。予心若有所未慊者。既而获睹浙之桂岩魏先生博爱心鉴。其论一本于太极。其治皆出于特见。
诚哉度越乎前人。而超迈乎等夷者也。予昔之所未慊者。兹皆豁然。而慊于心矣。何其幸哉。所论痘疮。皆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