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远公所着石室秘 。皆传自异人。而于青囊肘后。阐发尤多。故拨肓起疲。捷如附应。
余既序之。梓以行世矣。无何,复邮本草新编。余读竟。而益叹其术之奇也。服其心之仁也。粤稽烈山氏躬尝百草。教后世以医。轩辕岐伯相与论性命之学。即今金匮灵枢素问难经。一以天地阴阳。四时寒燠。五行屈伸。悔吝之道。通于人身之风寒暑热。五脏六腑。相生互伐。强弱通塞之机,盖古先哲之明乎天人合一之理。而后颐指意会。将使天下之人之病。无有不治。且并其病也而无之。而后快焉。是道也。犹之政也。先王固以不忍人之心行之矣。后世若淳于意华元化孙思邈许胤宗庞安时诸公。咸以医鸣。而长沙张公能集大成者。得是道也。得是心也。其间继起立论著方。或多偏畸。犹滋訾议。而况其凡乎。自挽近以来。家执一言。人持一见。纷然杂然。□□行天人同一之旨晦。由是习焉。莫测其端。狃□□家其变。而冀得心应手也。必无几矣。陈子乃慨然以著作自任。上探羲皇。旁证仙真。寤寐通之,着书累千万言。而本草一编。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考纲目辨疑诸善本。
惟□注方与真赝。与甘温凉热。治病 制而已。兹则一药必悉其功用。权其损益。入某经,通某脏。人能言之。
入某经而治阴之阳。阳中之阴。通某脏而补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人不能言也,至或问辨疑。蕉抽茧剥。愈入愈细。举灵枢以上诸书。后世有误解误用者。必引经据史。以辨明之。使人不堕云雾中间乎。陈子术之奇也。且其论滋补。则往复流连。论消散则殷勤告诫。而于寒凉之味。则尤其难其慎。不翅涕泣而道之。固唯恐轻投于一二人。贻害者众。
错置于一二时。流毒者远也。斯其心可不谓仁矣乎。今医统久替。似续殊难其人。若陈子所云岐伯雷公仲景纯阳诸先哲。或显形而告语。或凭乩而问答。殆亦悯医理之不明。欲以斯道属斯人也。陈子何多让焉。谋也三载薪劳。
一官丛脞。不能仰副圣主如天之仁。以广仁政。而独于民人死生之际。三致意焉。故得是书。而乐为之序。
〔程氏(履新)山居本草〕未见(按上见于易简方论凡例。)
〔汪氏(昂)本草备要〕四卷 存自序曰。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者。其次则当明药性。
如病在某经。当用某药。或有因此经。而旁达他经者。是以补母泻子。扶弱抑强。义有多端。指不一定。自非兼贯博通。析微洞奥,不但呼应不灵。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药如用兵。诚不可以不慎也。古今着本草者。无虑数百家。其中精且详者。莫如李氏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所以嘉惠斯人之心。良云切至。第卷帙浩繁。
卒难究殚。舟车之上。携取为艰。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如主治指掌。药性歌赋。聊以便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近如蒙筌经疏。世称善本。蒙筌附类。颇着精义。然文拘对偶。辞太繁缛。而阙略尚多。经疏发明主治之理。制方参互之义。又着简误。以究其失。可谓尽善。然未暇详地道。明制治。
辨真赝。解处偶有傅会。常品特多芟黜。均为千虑之一失。余非岐黄家。而喜读其书。三余之暇。特裒诸家本草。
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为小帙。某药入某经治某病。必为明其气味形色。所以主治之由。间附古人最恶兼施。制防互济。用药深远之意。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着其功。亦明其过。
使人开卷了然,庶几用之不致舛误。以云备则已备矣。以云要则又要矣。通敏之士。由此而究图焉。医学之精微。
可以思过半矣。题曰本草备要。用以就正于宗工焉。休阳 庵汪昂题于延禧堂。
〔增订本草备要〕四卷 存自序略曰。医学与堪舆不同。堪舆当有秘奥。天机不欲轻泄。若医集。所以济生救疾。自应无微不阐。无隐不彰。恣意极言。不遗余蕴。及泛览诸书。惟灵素难经仲景叔和。奥衍弘深。不易究殚。自唐宋而下。名家百氏方书。非不灿陈。而义蕴殊少诠释。如本草。第言治某病某病。而不明所以主治之由。医方第云用某药某药。
而不明所以当用之理。千书一律。开卷茫如。即间有辨析病源。训解药性者。率说焉而不详。语焉而不畅。医理虽云深造。文本多欠通明,难以豁观者之心目。良用怃然。不揣固陋。爰采诸家之长。辑为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二编。理法全宗古人。体裁更为创制。本草则字浅句释。仿传注之详明。医疗则诠症释方。兼百家之论辨。书分两帙。用实相资。要令不知医之人。读之了然。庶裨实用。两书甫出。幸海内名贤。颇垂鉴许。今本草原刻。字已漫灭。特再加厘订。用酬世好。抑世尚有议余药味之简者。余惟歌赋汤液。药仅二百四十种。拙集广至四百种。不为少矣。如食物仅可充口腹。僻药非治所常需者。安能尽录。盖既取其备。又欲其要。应如是止也。兹因重梓。更增备而可用者。约六十品,聊以厌言者之口。仍不碍携者之艰。苟小道之可观。倘不至致远之恐泥也乎。康熙甲戌岁阳月。休宁八十老人 庵汪昂书于延禧堂。
〔王氏(逊)药性纂要〕四卷 存凡例曰。明万历间。蕲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