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固。外侮消萌。今(下文阙)
〔王氏(伯学)痔漏论〕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杨氏(得春)疮科通玄论〕国史经籍志三卷 未见〔白氏(士伟)中流一壶〕(世善堂书目一曰痈疽摘要)未见徐中行序曰。往余在武昌。亲见观察毛公方壮疽发背。属有泽宫之役。不早治以 病悸久之。桃源白博士士伟。蜀仕族也。三世病疽。得禁方以起。语云。医不三世不效。岂谓是哉。黔楚地故卑湿。往往病疽。而贵阳直指郑公疽发于颈危甚。征博士治辄效。至诸生编氓。全活者以百数。而大中丞阮公履楚旬日。疽发于肩。佥宪冯公亟遣博士往。方行而问至。冯公伤之。乃藉其方布境内。庶几不胫而走四裔。即僻壤贫民。犹然疗治之耳。夫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何恙不已哉。博士以精博起诸生间。
王公大人莫不折节下之。曩过武陵客省。谈十日。自兵略象纬。堪与支离覆逆之数。靡不中 。而尤深于养生之指。其言曰。易行周流。 信反复。则气无壅,而疽自不作。岂仓扁所谓。治不疾称圣儒者等邪。若博士可谓近之矣。余先君东皋翁喜方术。急人危厄。
甚于己私。设先君在。布英当不后矣。乃更置其中流一壶。示急也。而泫然授梓。用承先志云。(天目先生集)
〔儒医选要〕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龚氏(廷贤)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方〕六卷 未见〔许氏(孙)疮科方论〕一卷 未见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申氏(拱宸)外科启玄〕十二卷 存申五常跋曰。宗兄斗垣公出一编。名外科启玄。不佞弟于是编而卒业。论凡一百二十有奇。毒发类凡二百三十有奇。方凡一千有奇。析为十二卷。合为一编。不欲针藏肘后。行且寿剞劂氏。以公之九围千祀。盖欲登世世于寿域。公之阴行。善使学医者曙用。仁心何深挚哉。不但术贵药而已。
〔王氏(肯堂)疡医准绳〕六卷 存自序曰。周礼。天官冢宰之属。有疾医疡医。内外科之分久矣。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重内轻外。
自古已然。然未有不精乎内。而能治外者也。疾医之所不能生者。于父母遗体。犹得全而归之。而疡医不然。至于烂筋骨。溃肌肉。见脏腑。而后终焉。故疾病于人,唯 疡最惨。而世顾轻之。何哉。乃世之疡医。明经络。
谙方药。而不嗜利。唯以活人为心者。千百无一也。其见轻固宜,然不曰并自轻其命耶。余童而习岐黄之术。弱冠而治女弟之乳疡。虞翁之附骨疡。皆起白骨而肉之。未尝有所师受。以为外科易易耳。欲得聪明有志者指授之。
使为疡医。而竟无有。故集先代名医方论融以独得。而成是编。与世专科书。图人形。列方药。诧为秘传者。万万不侔。能熟而玩。神而明之。可以名世矣。余既以便瘥还故山。例得支俸。受之则不安。辞之则立异。乃以付梓人。逾期而后竣事。于是诸科分证用药之书略备。夫孰使余窃禄于朝。而又得优游编茸。以行于世。岂非圣主之赐也欤。万历三十六年。岁在戊申。
七夕微雨作凉。金坛王肯堂奢懒轩下书。
〔亡名氏疡医会要〕医藏目录二卷 未见〔外科钞录〕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外科方论〕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陈氏(实功)外科正宗〕医藏目录四卷 存自序曰。历下李沧溟先生尝谓。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而不得其方。肤俞之疾。亦膏肓之莫救矣。乃今古治外者。岂少良法神术哉。或缘禁忌而秘于传。
或又蹈袭久而传之讹。即无所讹而其法术未该其全。百千万症。局于数方。以之疗常症。且不免束手。设以异症当之。则病者其何冀焉。余少日。即研精此业。内生以活人心。而外悉诸刀圭之法。历四十余年。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虽徼及岐黄之灵。肉骨而生死。不无小补于人间。自叩之灵台。则其思虑垂竭矣。
既念余不过方技中一人耳。此业终吾之身。施亦有限。人之好善。谁不如我。可不一广其传。而堇韬之肘后乎。
于是贾其余力。合外科诸症。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 以法则。微至疥癣。亦所不遗。而论之下。从以注。
见阴阳虚实之元委也。方之下。括以四语。见君臣佐使之调停也。图形之后。又缀以疮名十律。见病不可猜。药石之不可乱投也。它若针灸,若炮炼。若五戒十要造孽报病之说。不啻详哉其言之也。余心其益 矣。集既成。
付之梓。名曰外科正宗。既而揽镜自照。须鬓已白。历下所云。治外较难于治内。庶几识余之苦心哉,里中顾比部诸君。似亦嘉余之有裨于世。各褒以言。而弁其端。余则惺悚逊谢曰。韩伯休名根未铲耶。第诸君且褒余。余敢不益广诸君意。谨唯命。而以是公之养生家。时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东海陈实功谨识。
范凤翼序略曰。吾里若虚陈君。少遇异人,授以刀圭之术。既后乃遂肆力于医。医辄精。即奇疡怪证。一睹辄皙。投以半匕。无不立痂而愈。虽有浓毒攻中。陷胸洞胁。万无生理者。亦必计日以瘥。心手之间。若有神与存焉矣。又慷慨重然诺。仁爱不矜。不张言灾祸以伤人之心。不虚高气岸以难人之请。不多言夸严以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