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7-中国医籍考---第285页

删系药咏三卷。注。凤翔节度要籍。可以证焉。
〔沈氏(泰之)痈疽论〕唐志二卷 佚〔蔺道者仙授理伤续断方〕四卷 存亡名氏序曰。此方乃唐会昌间。有一头陀。结草庵于宜春之钟村。貌甚古。年百四五十岁。买数亩垦 。种粟以自给。村氓有彭叟者。常常往来其庐。颜情甚稔。或助之耕。一日彭之子升木伐条。误坠于地。折颈挫肱。
呻吟不绝。彭诉于道人。道人请视之。命买数品药。亲制以饵。俄而痛定。数日已如平时。始知道人能医。求者益众。道人亦厌之。乃取方授彭。使自制以应求者。且誓之以无苟取。毋轻售。毋传非人。由是言治损者宗彭氏。
彭叟之初识道人三十许。今老矣。然风采无异前时。问其姓名。曰蔺道者。问其氏曰。长安人也。始道人闭门不通人事。人亦少至。唯一邓先生每春晴秋爽。携稚过之。必载酒 从焉。道人悬一椰瓢壁间。邓至则取瓢更酌。
彭或遇之亦酌。二人皆谈笑竟晷。醉则高歌。其词曰。经世学。经世学。成无用着。山中乐。山中乐。土堪耕凿。瘿瓢有酒。同君酌。醉卧草庐。谁唤觉。松阴忽听双鸠鹤。起来日出穿林薄。彭 朴不知所言为何。惟熟听其歌。亦得其腔。每归对人歌之。人亦不省。居久。邓先生不至。彭闻道人。道人云。已仙去。
彭卒不悟。后江西观察使行部至袁州。闻彭所歌异之。诘其词得道人姓氏。遂遣人同彭叟至其庐。邀之。至则行矣。惟瓢存焉。廉大以为恨。谓彭得其治损诸方。因易其村曰巩。道人有书数篇所授者。特其最后一卷云。
〔亡名氏痈疽论〕崇文总目三卷 佚〔释氏(智宣)发背论〕崇文总目一卷 佚〔白氏(岑)发背论〕崇文总目十卷(通志略宋志作一卷)佚李肇曰。白岑尝遇异人。传发背方。其验十全。岑卖弄以求利。后为淮南小节度使高适。胁取其方。然终不甚效。岑至九江为虎所食。驿吏收其囊中。乃得真本。太原王升之写以传布。(国史补)
〔释波利译吞字贴肿方〕(通志略作唐波驰波利奉诏译)崇文总目一卷 佚〔亡名氏瘰 方〕崇文总目一卷 佚〔疗小儿丹法〕通志略一卷 佚〔邢氏(元补)痈疽论〕(宋志注邪一作邾)宋志一卷 侠〔徐氏(梦符)外科灸法论粹新书〕宋志一卷 佚〔王氏(蘧)经效痈疽方〕宋志一卷 佚自序曰。元 三年夏四月官京师。疽发于背。召国医治之。逾月势益甚。得徐州萧县人张生。以艾火加疮上。
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脓血尽溃。肤理皆红。亦不复痛。始别以药敷之。日一易焉。易时旋剪去黑烂恶肉。月许疮乃平。是岁秋夏间。京师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独生。此虽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以人意论之。可为慨然。于是撰次前后。所得方。模版以施。庶几古人济众之意。绍圣三年三月日题。(本事方)
〔胡氏(权)治痈疽脓毒方〕宋志一卷 佚〔史氏(源)治背疮方〕宋志一卷 佚史源序曰。源幼时学毕业。全不知医药。甲戌年。自太学归省。国医常颖士器之适在府下。求为母氏一诊。
云。有蓄热必渴。时母子不引饮。略喜水。又云。但防作疮觉疮。便着艾于上。热盛则五花灸之。(谓中及四旁。
随赤到处灸。非方停也。)切记。至辛巳年六月望日。母氏忽言。背胛间微痒。视之有赤半寸许。方有白粒如黍粟。记器之言。乃急着艾。其赤随消。故二七壮而止。信宿复觉微痛。视之有赤下流。长二寸。阔如韭叶。举家不悉。皆以前灸为悔。亲戚交谪。谓赤热如何用火。有诋器之者。遂呼外医。用膏药覆之。益引一日夜。增一晕。
至二十二日。衡斜约六七寸。痛楚不胜。间一呻吟。听之心碎。苍忙询告。或云。等慈寺尼知全者。前病疮甚大。
得灸而愈。奔问之。全云。剧时昏不知。但小师辈言。范八奉议。(忠宣之子)守定灸八百余壮。方苏。约艾一筛尔。
亟归白之见从。始以银杏作炷。其上十数。殊不觉。乃截四旁。亦引其炷。灭四之三。皆觉痛。七壮后觉痒。每一壮烬。则赤随缩入。灸至三十余壮。赤晕收退。病者信。遂以艾作团梅杏大。灸其上。渐加至鸡黄大。约四十团。方觉痛。视火焦处已寸余。盖灸之迟。而初发处。肉已坏。坏肉盛隔。至好肉方痛尔。四旁知痛者。肉未坏也。又有言。
一潘殿直居城南。施疮药每效。源即再拜邀讲。时已曛黑。火 满背。潘以手离疮五六寸许试之。云。疮高阜而热。不妨。(且云。怕不高而热气少者。)病者食粥讫安寝。(前此六夜不寝。)至晓示之疮。如覆一瓯。突然高三四寸。
上有百数小窍。色正黑。以千金所说。与潘氏高阜之言求之。突然高者。毒瓦斯出外而聚也。百数小窍者。毒未聚。
而浮攻肌肤也。色正黑者。皮与肉俱坏也。非艾火出其毒于坏肉之里。则五脏逼矣。至是方悟明堂图。与烟萝子所画。五脏在背。如悬挂然。今毒行分肉间。待其外穿溃。则内虚外实。虚则易入。实难出。较然可见。而听庸医。用寻常赤肿敷贴凉冷药。以消散之。此借寇兵也。源痛自咎。为人子不晓医药。致亲疾危甚。荷神明扶佑于苍茫间。问知艾力已危而获安。顾何以报神明之德。唯详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