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集注亦作五卷。九五字形相似易讹。疑玄操原书五卷。诸注仍之者欤。某侯旧藏宋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大永间僧幻云附标。不啻板心牍尾皆满。添以别纸。
援证诸家。所引难经。为杨氏原本。而载其卷首署名。正与读书后志合。有曰所见杨玄操注写本也。字多谬误。
又曰。难经。杨氏云。难。音乃丹反。然则当时并音义而行于世。大永迄今。未三百年。而轶亡不传。深为可惜。然其所引。不下数十节。文本端雅。足窥古本真面。又集注每卷。署杨康侯名。是似玄操之外。更有注解。
然注文称杨曰。殊无分别。向为二家相混。仍欲证明之。考索有日。尝检黄鲁直豫章集。有杨子建通神论序。称子建名康侯。审是元符间人。因知如熙丰以上。太平圣惠方。通真子注脉诀。──神功万全方。并皇国医心方。
弘决外典钞等所引。及丁虞所驳。皆非康侯注矣。仍于诸书所引。一一表出。殆似无出康侯者云。
〔八十一难音义〕本朝现下书目一卷 佚〔侯氏(自然)难经疏〕崇文总目十三卷 佚〔丁氏(德用)难经补注〕读书后志五卷(书录解题作二卷)。佚赵希弁曰。丁德用以杨玄操所演。甚失大义。因改正之。经文隐奥者。绘为图。德用济阳人。嘉 末。其书始成。
陈振孙曰。难经二卷。渤海秦越人撰。济阳丁德用补注。德用者。乃嘉 中人也。序言太医令吕广重编此经。而杨玄操复为之注。览者难明。故为补之。其间为之图。八十一难。分为十三篇。而首篇为诊候最详。凡二十四难。盖脉学自扁鹊始也。
按尝见皇国前辈本义标记。有云。补注五卷。嘉 七年壬寅○月戊申日洛阳丁德用序。未知何所本。
〔虞氏(庶)注难经〕读书后志五卷 佚赵希弁曰。虞庶仁寿人。寓居汉嘉。少为儒。已而弃其业。习医术。为此书。以补吕杨所未尽。黎泰辰治平间为之序。
按本义标记又云。承议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前知三泉县兼管勾兵马桥道劝农事骑都尉赐绯鱼袋黎泰辰撰。治平四年端午序。亦不详所本。
〔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 存吕复曰。难经十三卷。宋王唯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疵或相杂。惟虞氏粗为可观。
按是书。文化初。内医千田子敬(恭)重刊。时先子序曰。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宋志及晁陈二氏。并滑氏汇考之类。俱不着录。惟明叶盛 竹堂书目。又有难经集注一卷。未知王氏所集否。金纪天锡亦撰难经集注五卷。卷数不合。可疑也。今是书每卷首。题曰吕广丁德用杨玄操虞庶杨康侯注解。王九思王鼎象石友谅王唯一校正。附音释。所谓王翰林者。未详何人。宋仁宗天圣四年。王唯一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奉敕编修铜人穴针灸图经。王翰林即唯一已。考赵希弁志。丁德用注。成于嘉 末。虞庶注。黎泰辰治平间为之序。并在天圣之后。由此观之。唯一历仕仁宗英宗两朝。修铜人经之后。经数十年。而校正是书也。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注,簿录载其目。诸家亦多援引。特至杨康侯未有所考。注中称杨氏而辨驳丁氏之说者两条。明是康侯说矣。
余皆与玄操说混。不可辨也。王九思王鼎象石友谅。虽他书无所见。其与唯一同为北宋人无疑矣。旧刻庆安板,虽未见祖本。题曰王翰林。则非唯一之旧也。是书视之于滑氏之融会众说以折衷之。则醇疵淆混。似不全美。然吴吕广以下之说。得借以传之。要之医经之有注。当以此为最古也。
又按杨康侯所着通神论。元符中。黄鲁直为序。与天圣四年。相距七十余年。王唯一决不得与康侯眉睫相接。则不知何由集入其说也。辛巳仲冬十八日。西城侍医野间君(成式)令嗣仁夫(成已)得皇国亡名氏难经俗解钞。持来见示。卷首称难经有十家补注。所谓十家。并越人而言之。曰。卢秦越人撰。吴太医令吕广注。济阳丁德用补注。前歙州歙县尉杨玄操演。巨宋陵阳草莱虞庶再演。青神杨康侯续演。琴台王九思校正。通仙王哲象再校正。东京道人石友谅音释。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赐紫金鱼袋王唯一重校正。建安李元立锓木于家塾。据此诸家校注本。固各单行。李氏鸠集其说。编十家补注而若署名。似不以朝代为次序。后人以王唯一名在最后。谓系其所集。仍别为一书。题以王翰林集注字。先子所谓其非王氏之旧者。可见也。祭酒林天瀑先生(衡)佚存丛书。尝刻是书曰。明王九思所编。盖未深加考究也。
〔庞氏(安时)难经解义〕宋志一卷 佚宋史本传曰。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 。
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详。意者。使后人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故定阴阳于喉手。配覆溢于尺寸。寓九候于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