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旧本皆题金刘完素撰。伤寒直格方。大旨出入于原病式。而于伤寒证治。议论较详。前序一篇。不知何人所撰。马宗素伤寒医鉴。引平城翟公宵行遇灯之语。
与此序正相合。殆即翟公所撰欤。医鉴又云。完素着六经传变直格一部。计一万七千零九字。又于宣明论中。集紧切药方六十道。分六门。亦名直格。此书有方有论。不分门类。不能确定原为何种。卷首又题为临川葛雍编。
盖经后人窜乱。未必完素之旧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上卷分别表里。辨其缓急。下卷则载所用之方。其中传染一条。称双解散。益元散。皆为神方。二方即完素所制。不应自誉至此。考原病式序。称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方。目曰医方精要宣明论。今检宣明论中。已有伤寒二卷。则完素治伤寒法。已在宣明论中。不别为书。二书恐出于根据托。然流传已久。姑存之以备参考云。
按刘守真伤寒治法。据马宗素及翟公语。宣明论外。似别有一书。则此书未全出于根据托。若伤寒标本。味其旨趣。觉非完素所撰。葛雍字仲穆。号华盖山樵。临川人。以镏洪心要。马宗素医鉴。常德心镜。校刊于直格卷后。医统正脉。辑入其书。特于直格一书。题临川葛雍编。提要仍以为是书经后人改窜。抑失考耳。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 存汪琥曰。此亦刘守真编集也。书凡二卷。其上卷。则以伤风伤寒中暑中湿四证为始。至劳复食复。共四十六条。其下卷。则集麻桂等五十二汤。又无忧丸等。治食积虫积。及外科之方。至其治两感证。则用大小柴胡汤。
凉膈五苓天水通圣双解等散。热势甚可下者。用三一承气汤。或解毒合承气汤。其言实超出乎朱奉议之上。然亦大变仲景之法者也。
〔马氏(宗素)伤寒医鉴〕一卷 存汪琥曰。平阳马宗素撰。书止一卷。首论脉证六经传受。汗下等法。终以小儿疮疹。共十一条。每条之中。
皆引活人书于前。继则引守真氏之语。以辩其非。末又正以素问之文。其旨大部以伤寒为热病。无所谓寒证者。
是深合素问热论中之义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伤寒医鉴一卷。元马宗素撰。宗素始末未详。是书载河间六书中。皆采刘完素之说。以驳朱肱南阳活人书。故每条之论。皆先朱后刘。大旨皆以热病为伤寒。而喜寒凉忌温热。然活人书。往往用麻桂于夏月发泄之时。所以贻祸。若冬月真正伤寒。则非此不足以散阴邪。岂可专主于凉泄。未免矫枉过直。各执一偏之见矣。
按医学源流。引历代名医图曰。金有何公务侯德和马宗素杨从政袁景安。而是书又载正治反治之法,曰闻诸守真之言。则宗素亦金人。
当得亲炙于守真之门者。提要为元人。误矣。
〔镏氏(洪)伤寒心要〕一卷 存汪琥曰。伤寒心要。都梁镏洪编。书止一卷。其论伤寒。大率以热病为主。其用方药。第一。则双解散。
第二。则用小柴胡凉膈天水合服。第三。凉膈合小柴胡。第四。大柴胡合黄连解毒汤。第五。大柴胡合三乙承气汤。共三十方。皆复方也。卷末。则添加病后四方。及心要余论。此得河间之一偏。其用药混淆。不足法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伤寒心要一卷。旧本题都梁镏洪编。洪始末未详。大旨敷演刘完素之说。所列方凡十八。
又有病后四方。与常德伤寒心镜。皆后人裒辑。附入河间六书之末者。然掇拾残剩。无所发明。
按镏洪号瑞泉野叟。其始末未详。亦似为金人。仍附于此。
〔常氏(德)伤寒心镜〕一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伤寒心镜一卷。一名张子和心镜别集。旧本题镇阳常德编。德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时代。考李濂医史。张从正传后附记曰。儒门事亲十四卷。盖子和草创之。麻知几润色之。常仲明又摭其遗。为治法心要。子和即从正之字。知几为麻革之字。仲明字义。与德字相符。常仲明者。其即德欤。若然。则金兴定中人也。书凡七篇。首论河间双解散。及子和增减之法。余亦皆二家之绪论。
汪琥曰。伤寒心镜别集。镇阳常德编。其书止论七条。首论伤寒双解散。及子和增法。次论发表。论攻里。
论攻里发表。论 衣撮空。论传足经不传手经。论亢则害承乃制。其言虽非阐扬仲景之旨。亦深通河间之书者也。
琥按着书者。大都系元末时人也。
按熊氏种德堂本。题曰张子和心镜。门人镇阳常惠仲明编。又李濂医史曰。张戴人兴定中召补太医。居无何辞去。盖非其好也。于是退而与麻知几常仲明辈。日游HT 水之上云又子和有治常仲明子患风痰药案。见于十形三疗。是可以征提要说矣。临川葛雍尝以此书。附刊于河间直格后。曰别集。非其原目也。
〔张氏(璧)伤寒保命集〕(医学源流。作保命伤寒论。济生拔萃。作保命集论类要。)二卷 未见汪琥曰。伤寒保命集。金张元素之子张璧撰。书凡二卷。其上卷。先辩三部九候之脉。又辩伤寒温病。及刺结胸痞气头痛腹痛等法。有如辩桂枝汤几证方几道。辩麻黄葛根汤几证方几道。又其次曰。大小青龙汤证。曰大小柴胡汤证。曰三承气汤证。曰大小陷胸汤证。曰泻心汤抵当汤栀子豉汤等证。凡仲景六经篇证。皆参以己意。
阐扬发明。而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