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一得集-第13页

喉痹肿连上 。其色鲜赤。
舌苔赤而起刺。余曰。此症甚危。恐难奏效。姑且按病施治。然或有变端。莫以余言之不预也。盖脉本不治。闭脱之象 已见。乃处大剂清火解毒之方。如犀角、羚羊角、连翘、山栀、石膏、银花、鲜石斛、芦根、金汁、人中黄、元参、丹 皮、紫雪丹、至宝丹之类。出入更易。服二剂而热瘥。神识稍清。痉厥不作。群以为庆。脉仍躁动模糊。两尺虚软。余 曰。外象虽瘥。脉无转机。虑有变端。须得热净神清。脉象安静。至数清楚。虽肤冷困惫。不足忧也。仍照前法互相出 入。次日果复壮热神昏。胸间发出白 数点。余曰。白 发而未透。汗出而热不衰。其为危候明矣。辞以不治。病家力 恳疏方。余见其坚信不疑。只得勉尽人力。前方分量加重。至第十三日白 浑身发出。舌燥唇焦。齿缝出血。面目俱赤。
烦躁狂越。汗出如浴。热愈炽。脉洪大而数。余曰。生死之机。只在今晚。倘得热退。便得生机。若仍如是。恐华扁亦 难挽回矣。次日热复不退。牙关紧急。至第七日而殁。或问余曰。此症始见尚轻。何君便言死候。丁姓之症。已经危险。
何君力言无妨。余曰。见之于脉耳、外症虽险。而脉尚顺。可保无虞。外症虽轻。而脉已逆。终归不治。如丁姓之症。
风火 上壅。其脉浮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火。症脉相应。至数并分明也。此症亦属风火。寸口之脉。不鼓至数。浑浑不清。
两尺虚软无力。是少阴之精血内虚。风热之邪从口鼻吸受。伏于募原。得少阳阳热之化。三焦游行之火。内外充斥。不 能从募原达出。而成闭脱之症。况温病多死下元虚弱之人。少阴不藏。精血内虚。肝阳素旺。痉厥立至。叶天士论温 热甚详。法本内经。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温病之脉。最忌浑浑模糊。内经云。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敝。
是病内经名曰阴阳交。素问评热病论。帝曰有病温汗出而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 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 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气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 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
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虽愈必死也。是内经有必死之文。其能治之以生乎。
<目录>卷中医案<篇名>喉蛾治验属性:正红旗满洲人。年三十许。患喉蛾肿痛未破。三日汤水不能下咽。脉洪大而数。先刺两曲池少商穴出血。喉间即 觉宽松。吹以开关散。稀涎散。吐出胶痰碗许。食能下咽矣。方用皂角、牛蒡、僵蚕、贝母、白芷、薄荷、甘草、桔梗、
马勃、元参、青黛、山栀、条芩。投七而瘳。
<目录>卷中医案<篇名>虚烂喉风治验属性:毕佐廷甲申。冬患伤风。误服辛热表药。遂病咳嗽。缠绵不愈。至次年二三月。燥咳无痰。音哑色夭。喉中渐烂。
色白不肿。至夏六月。不起床矣。方延余诊。历阅前方。寒热温燥杂投。脉象弦细而数。身发潮热。面色时赤时白。余 曰。病本可治。但误于药太甚耳。此症初起。本属伤风小恙、误服麻、桂、干姜。大辛大热之品。风火益炽。肺金受燥。
至春令发升之际。少阳之木火上升。是以津枯音哑。而更助之以燥药。则火土躁烈。夏令火旺而金益受制。治当金水两 滋。以助肺之化原。但须久服缓效。欲求速愈。则余谢不敏矣。方用二冬、石斛、桑叶、贝母、蜜炙紫菀、蜜炙款冬花、
生地、龟板、青蒿、鳖甲、阿胶、山栀、丹皮、五味子、蒺藜等出入为方。服三十余剂。方能起床。饮食渐进。声音渐 出。继以十味地黄汤加减。又二十余剂而烂孔渐平。后以人参养荣汤加阿胶、牡蛎、石斛、百合等。前后服百剂而始痊。
<目录>卷中医案<篇名>结毒烂喉治验属性:宁波一妓。年三十余。患黄疮。外科始用升药。疮虽愈而毒聚于咽喉。腐溃绵延。小舌烂尽。通于鼻孔。服寒冷药 数百剂。以至面色 白。同于枯骨。声哑肤寒。连唇舌俱呆白色。腹胀便溏。脉象沉细。虚软萦萦如蛛丝。延余诊之。
余曰。寒凉过度。脾胃伤败。阳气消灭。将登鬼录。先保命根。休议其病。遂用附、桂、茯苓、于术。参、 、姜、草 等温补之。服十余剂。渐有起色。饮食腹胀便溏悉愈。乃以人参养荣汤朝吞五宝丹。以化其毒。吹以珠黄散。始终用温 补药加化毒之品。至月余而诸恙皆愈。烂孔平满。但烂去小舌。不复生耳。
<目录>卷中医案<篇名>伤寒太阳症用蒸法取汗治验属性:一柴客体本强壮。只手能举百钧。冬月得伤寒太阳症。恶寒无汗。头痛项强。毛孔痛如针刺。气急脉紧。余用麻黄 汤治之。一剂未汗。再剂又未汗。乃取彼舟中造饭缸灶。左右前后各置其一锅。内盛水纳以麻黄、羌、防等气性雄 烈发表之药烧之。令滚。去其锅盖。再烧半时许。窗门皆令密闭。使病患口鼻皆受其气。蒸之既久。始得汗出甚臭。
病遂霍然。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