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平,上下句平仄对照为多。建安、黄初以后成为通例矣。而其章法又为齐梁所本,与齐梁一体,互参可也。
古诗调随意转,一篇之中,决不可失。然转有明暗之别。明转者,上句第五字落平也;暗转者,上章与下章之调互换相反,如陈思《箜篌行》是也。
△《箜篌行》 曹植
置酒高殿上,(仄)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一章)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妪。(二章)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年寿,宾奉万年酬。(三章)
久要不可忘,(平)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四章)
盛时不再来,(平)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五章)
此章与前章同调。但其转处落平两句,与上章句法不同,亦所以别调。
△《古风》 李白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鬣髻蔽青天,何由都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又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仄转)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蚬,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此篇上入古,下旬律,亦是一体。
△《秦越人洞中咏》 于鹄
扁鹊得仙处,(仄)传是西南峰。年年山下人,(平)长见骑白龙。洞门黑无底,(仄)日夜惟雷风。清斋将入时平戴星兼抱松。石迳阴且寒,(平,转调)。地响知远钟。似行山林外,(仄)闻叶履声重。低碍更俯身,(平)渐远昼夜同。时时白蝙蝠,(仄)飞入茅衣中。行久路转窄,(仄,转调。)静闻水淙淙。但愿逢一人,(平)自得朝天宫。
此首凡三转,故调三变。其结处与起处相互照也。赵秋谷《声调谱》于“年年山下人”句注曰:“下句是律,上句第五字必平。”误人甚矣。实则古诗无律,无所谓古句也,亦无所谓粘与不粘也。渔洋云:“古调句中第二字上下不粘”者,亦误也。盖古人声调有何成见,虽齐梁间诗,亦未必注意及此,何况汉魏之间哉。且唐人中如王湾、包融、张宣明、张说、周希寂、羊士谔、岑参、王维、孟浩然等,五言古诗,有上下全粘如律诗者,有粘有不粘者,句法亦古、律迭见。两家之说,不攻自破。盖五言不粘者,汉魏古诗也;有粘有不粘者,齐粱也;上下全粘者,初唐也,虽意转而体仍不变也。齐梁则或四或六,随意而变者也。作者但能避去律句,上下平仄相对,可矣。(律句如平平仄平仄,四子句也。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皆拘句,与古句同用者不妨。)而齐梁一体,则转宜律句。多杂古句,便非齐梁。盖唐人于齐梁,无一用古句者。然律而又异于律,与初唐古诗不同。初唐古诗,虽上下相粘而平匀。上句第五字皆落仄,无用平韵者,且古句、律句互参者也。
○齐梁体
齐梁一体,乃唐人采齐粱乐府而成,声调律而独以对偶为工者也。然上下不粘,以律句入古调,与初唐古诗古句入律调者适得其反。而齐梁如沈约诸人,及初唐诗间亦杂一二古句,至后人始究其极。故虽曰齐梁体,实亦可谓唐人之创作也。
△《夜夜曲》 沈约
河汉纵且横,(平)北斗横且直(古句)。星汉空如此,(仄律句)宝知心有忆。孤灯暧不明,(平)寒机晓犹织。零泪向谁道,(仄)鸡鸣徒叹息。
齐梁仄调,上句落平,平韵皆落仄。故拟齐梁者,皆用仄调,而诗则仍古调、古句,与魏汉不异也。
△《宿东斋晓兴》 白居易
温温土炉火,(仄)耿耿纱笼烛。独抱一张琴,平夜入东斋宿。宵声度残漏,(仄)帘影浮初旭。头痒晓梳多,(平)眼昏春愁足。负暄檐宇下,(仄)散步池塘曲。南雁去未回,(平)东风来何速。(古句平仄对照。)雪依瓦沟白,(仄)草绕墙根绿。何言万户州,(平)太守常幽独。
此首共十六句,四句一组。第一句第五字皆仄,不谐韵,而无句不律。但如仄仄仄平平起者,下句用平平平仄仄,一联可也,第二联则决不可用。此正齐梁与近体之别,一入律调,上下相粘,便非齐梁矣。
△《越女词》 李白
长干吴儿女,(古句)眉目艳星月。(律)履上足如霜,(律)不着鸦头袜。
律上下不粘。而句中平仄亦不对照,如律诗也。
○初唐体
初唐古诗,亦衍自齐梁,但句第二字上下相粘如律,是其变体耳。
△《咏瓢》(此法最为普通。) 张说
美酒(仄)酌悬瓢,(平)真淳(平)好相映。(仄)蜗房(平)卷堕首,(仄)鹤颈(仄)抽长柄。(仄。“长”字“颈”字与上句对照。)雅色(仄)素而黄,(此字可仄,但“者”字宜平。)虚心(平)轻且劲。(仄)岂无(平)雕刻者,贵此(仄)成天性。(此两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