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三代之民,将见出于空虚之野矣。(录自《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传》)
拜住
论得民心 【篇名由编者所加。】
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为本,失其心则失天下。钱谷,民之膏血,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录自《元史》卷一百三十六《拜住传》)
论听言 【篇名由编者所加。】
昔尧、舜为君,每事询,善则舍己从人,万世称圣。桀、纣为君,拒谏自贤,悦人从己,好近小人,国灭而身不保,民到于今称为无道之主。臣等仰荷洪恩,敢不竭忠以报。然事言之则易,行之则难。惟陛下力行,臣等不言,则臣之罪也。(录自《元史》卷一百三十六《拜住传》)
论敢谏之臣 【篇名由编者所加。】
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有太宗纳谏之君,则有魏征敢谏之臣。(录自《元史》卷一百三十六《拜住传》)
吴澄
论宗庙叙次 【篇名系编者所加。】
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太祖居中,左三庙为昭,右三庙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录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一《吴澄传》)
刘致
太庙室次议
窃以礼莫大于宗庙,盖宗庙者,天下国家之本,礼乐刑政之所出也。唐虞三代,汉、晋、唐、宋靡不由之。洪惟圣元,龙兴朔陲,圣圣相承,积德累功,百有余年。大经大法,固已远追唐虞三代,而宗庙未有一定之制。方圣天子继统之初,正登庸之日,定一代不刊之典,而为万世法程,正在今日。适兹新庙告成,奉迁伊迩,其合于礼而宜于今者,固当议而行之也。按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孙毓曰:「太祖在北,左昭右穆,差次而南。」贾公彦曰:「后稷居中,昭处于东,穆处于西。」古者父子不并坐,昭穆所以别父子远近亲疏之序,而使不乱也。兄弟共为一世。昭皆为昭,穆皆为穆,七世而止。唐增为九世十一室,赵宋因之为十二室。世有定数,而室无定数。其室次以西为上,太祖居西夹之东,为第一室,以下各序昭穆,次第而东。圣朝取唐宋之制,定为九世,遂以旧朝八室而为六世:太祖居中,为第一室,为一世;睿宗居西为第二室,为一世;世祖又西,为第三室,为一世;裕宗又西,为第四室,为一世;顺宗居太祖之东,为第五世;成宗又东为第六室,兄弟二室为一世;武宗又东为第七室,仁宗又东为第八室,以无余室,结彩殿于东壁近南,兄弟二室为一世。故八室止为六世。其制颇与贾公彦后稷居中之制相近,而昭穆不分,父子并坐,不合《礼经》。
新庙之制,一十五间。东西二间为夹室,安奉太祖皇帝为万世不迁之祖。所存十室,太祖既居中,则唐宋之制不可依。惟当以贾公彦昭穆次序而列之也。父为昭,子为穆,则睿宗当居太祖之东,为昭之第一世;世祖居西,为穆之第一世。裕宗居东,为昭之第二世。兄弟共为一世,则成宗、顺宗、显宗三室,皆当居西,为穆之第二世。武宗、仁宗二室,皆当居东,为昭之第三世。英宗居西,为穆之第三世。昭之后居左,穆之后居右。西以左为上,东以右为上,苟或如此,则昭穆分明,秩然有序,不违《礼经》,吻合事宜,诚一代不刊之典,可为万世法程也。若以旧庙为累朝定依室次,于新朝迁安,则显宗跻顺宗之上,为东之第一室,居裕宗之下,则为西之第五室。显宗之室定,而英宗之室始可议焉。盖显宗在东,则仁宗以下,更无余室;显宗在西,则英宗当附仁宗之下。以礼言之,春秋闵公无子,庶兄僖公代立,其子文公,遂跻僖公于闵公之上,《书》曰「逆祀」。及定公正其序,《书》曰「从祀先公」,为万世法。然僖公犹是有位之君,尚不可居弟之上,未尝正位者乎?若以此言之,则成宗宜居上,顺宗次之,显宗又次之。若以国家兄弟长次言之,则显宗固当居上,顺宗次之,成宗又次之。英宗居西,附裕宗之下,则兄跻弟上,犹为「逆祀」,而孙居父祖之上可乎?国家虽曰以右为尊,然古人所尚,或左或右,初无定制。古人右社稷而左宗庙。国家宗庙,亦居东方,盖谓之所当然也。岂有建宗庙之方位既依《礼经》,而宗庙之昭穆反不应《礼经》者乎?且如今之朝贺,或祭祀,宰相献官,分班而立,居西则尚左,居东则尚右;及行礼就位,则西者复尚右,东者复尚左矣。公私大小燕会亦然,但人不之察耳。致职居博士,宗庙礼文之事,所宜建明,然事大体重,宜从史院详酌,行移集议,取自圣裁。(录自《元文类》卷十五)
张珪
论当世得失 【篇名系编者所加。】
国之安危,在乎论相。昔唐玄宗,前用姚崇、宋璟则治;后用李林甫、杨国忠,天下骚动,几致亡国。虽赖郭子仪诸将,效忠竭力,克复旧物,然自是藩镇纵横,纪纲亦不复振矣。良由李林甫害忠良,布置邪党,奸惑蒙蔽,保禄养祸所致,死有余辜。如前宰相铁木迭儿,奸狡险深,险谋丛出,专政十年。凡宗戚忤己者,巧饰危间,阴中以法,忠直被诛窜者甚。始以赃败,谄附权奸失列门,及嬖幸也里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