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限 疾四度 九九 三八 十三度 七二 七一 七十一度 八三 七三
六 七十三限二十 疾五度 三五 二二 十三度 四四 四六 八十五度 五六 四四
七 末八十二限六十 疾五度 四二 八一 十三度 二三 五三 九十九度 00 九0
八 七十限四十 疾五度 二九 四七 十二度 九四 七五 一百一十二度 二四 四三
九 五十八限二十 疾四度 八七 三五 十二度 六九 四八 一百二十五度 一九 一八
十 四十六限 疾四度 一九 九六 十二度 四七 七七 一百三十七度 八八 六六
十一 三十三限八十 疾三度 三0 八六 十二度 二九 六0 一百五十度 三六 四三
十二 二十一限六十 疾二度 二三 五九 十二度一四 九六 一百六十二度 六六 0三
十三 九限四十 疾一度 0一 六八 十二度 0四 六二 一百七十四度 八0 九九
十四 初二限八十 迟初 十二度 0八 五二 一百八十六度 八五 六一
十五 一十五限 迟一度 五九 二三 十二度 二一 二二 一百九十八度 九四 一三
十六 二十七限二十 迟二度 七四 八八 十二度 三七 五二 二百一十一度 一五 三五
十七 三十九限四十 迟三度 七四 二三 十二度 五七 三0 二百二十三度 五二 八七
十八 五十一限六十 迟四度 五三 八0 十二度 八0 六三 二百三十六度 一0 一七
十九 六十三限八十 迟五度 一0 0四 十三度 0七 五三 二百四十八度 九0 八0
二十 七十六限 迟五度 三九 三八 十三度 三三 七七 二百六十一度 九八 三三
二十一 末七十九限八十 迟五度 四二 四八 十三度 五七 一二 二百七十五度 三二 一0
二十二 六十七限六十 迟五度 二二 二三 十三度 八五 一一 二百八十八度 八九 二二
二十三 五十五限四十 迟四度 七三 九九 十四度 0九 五五 三百0二度 七四 三三
二十四 四十三限二十 迟四度 0一 三一 十四度 三0 四六 三百一十六度 八三 八八
二十五 三十一限 迟三度 0七 七二 十四度 四七 八二 三百三十一度 一四 三四
二十六 一十八限八十 迟一度 九六 七七 十四度 六一 六三 三百四十五度 六二 一六
二十七 六限六十 迟0度 七二 0一 十四度 七一 五四 三百六十度 二三 七九
三百七十四度 九五 三三
#高丽史51卷-志5-历2-授时历经上-039
求迟疾差。
○置迟疾历日及分以十二限二十分乘之。 在初限已下为初限已上复 中限余为末限。 置立差三百二十五以初末限乘之加平差二万八千一百。 又以初末限乘之用 定差一千一百一十一万余再以初末限乘之。 满亿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卽迟疾差。 又术置迟疾历日及分以迟疾历日率 之余以其下损益分乘之如八百二十而一。 益加损 其下迟疾度亦为所求迟疾差。
#高丽史51卷-志5-历2-授时历经上-040
求朔弦望定日。
○以经朔弦望盈缩差与迟疾差同名相从异名相消。[盈迟缩疾同名盈疾缩迟异名。] 以八百二十乘之以所入迟疾限下行度除之卽为加 差[盈迟为加缩疾为 ]以加 经朔弦望日及分卽定朔弦望日及分。 若定弦望分在日出分已下者退一日其日命甲子 外各得定朔弦望日辰定朔干名与后朔干。 同者其月大不同者其月小。 内无中气者为闰月。
#高丽史51卷-志5-历2-授时历经上-041
推定朔弦望加时日月宿度。
○置经朔弦望入盈缩历日及分以加 差加 之为定朔弦望入历。 在盈便为中积在缩加半岁周为中积。 命日为度以盈缩差盈加缩 之为加时定积度。 以冬至加时日 黄道宿度加而命之各得定朔弦望加时日度。 凡合朔加时日月同度便为定朔加时月度。 其弦望各以弦望度加定积为定弦望月行定积度。 依上加而命之各得定弦望加时黄道月度。
#高丽史51卷-志5-历2-授时历经上-042
推定朔弦望加时赤道月度。
○各置定朔弦望加时黄道月行定积度满象限去之以其黄道积度 之余以赤道率乘之如黄道率而一用加其下赤道积度及所去象限各为赤道加时定积度以冬至加时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各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