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48-续通志-清-爱新觉罗弘历-第474页

同天高乃异考之算法必为不可寸差千里亦无典说明为意断事不可依今交爱之州
表北无景计无万里南过戴日是千里一寸非其实差
○北极高下
唐书天文志交州望极纔高二十余度八月海中望老人星下列星粲然明大者甚众古所未识乃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者也大率去南
极二十度已上星则见阳城以覆矩斜视极出地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自滑台表视之极高三十五度三分自浚仪表视之极高三十四度八
分自扶沟表视之极高三十四度三分上蔡武津表视之极高三十三度八分虽秒分微有盈缩难以目校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
一度自此为率推之武陵按图斜视极高二十九度半蔚州横野军按图斜视极高四十度又以图校安南极高二十度四分林邑极高十七度
四分周圆三十五度常见不隐铁勒之地极高二十五度周圆百四度常见不隐元史天文志测景之所凡二十有七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踰
朱崖北尽铁勒自是八十年间司天之官遵而用之靡有差忒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衡岳二十五度岳台三十五度和林四十五度铁勒五
十五度北海六十五度大都四十度太强上都四十三度少北京四十二度强益都三十七度少登州三十八度少高丽三十八度少西京四十
度少太原三十八度少安西府三十四度半强兴元三十三度半强成都三十一度半强西凉州四十度强东平三十五度太大名三十六度南
京三十四度太强河南府阳城三十四度太弱扬州三十三度鄂州三十一度半吉州二十六度半雷州二十度太琼州一十九度太
  (臣)等谨按古人土圭之法以晷景知日行发敛测二至之景可以知黄道测二分之景可以知赤道既知黄赤二道则北极高下可推
而知然分至有恒气定气之殊由于日躔赢缩不可得而齐赤道为天之中围以界南北而茫然无有凭实非能目察定春秋分推算失准则日
景亦不足据黄道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内冬夏至距赤道最远若有限矣而近二至前后数日南北之差甚微表景短长差在微茫冬至日躔
去地近游气又甚隋书姜岌言地有游气故参伐在旁则其间疏在上则其间数日晨夕近地故色赤而大无游气则色白大不甚矣宋沈括言
在本局候景入浊出浊之节日日不同然则测景之难据诚非一端唐开元间及元初皆详于测各方北极出地极处无星以近极大星测其旋
而上最高距地若干度旋而下最低距地若干度高低之中即北极出地若干度也极处虽无星较黄赤道为有据而易明北极之高下定则距
极四分天周之一为赤道可得其准而外衡冬至内衡夏至及其余中气节气日躔距北极度分悉推算不爽故测北极为考日月星辰与夫天
周地体之大纲领验南北里差之至要也(臣)等又按地体浑圆因人目四望似地与天际而平是为地平虽地之四面距星辰甚远与人在
地上仰观星辰相等而人目不能曲观地平下之星故凡推算各据人所立之方上指天顶平指天际一纵一横必相遇成正方纵为股横为句
浑圆之周以此截之而四地在天之中心应从地心为纵横之交地面至地心之差为地半径古割圆之术自圆之中心觚分之割圆周成弧背
凡推算所得皆圆之中心起算测望所得在地面较诸推算所得隔地半径然以天视之其差甚微惟人居地之周南北东西天顶随之而移则
地平上下随之而改以中土北极出地南极人地言之渐北则北极出地渐高非北极去地远也天顶距北极减一度则北极距地平增一度故
北望地平下之星今在地平上南望地平上之星今入地平下渐南则北极出地渐低非北极去地近也天顶距北极增一度则北极距地平减
一度故南望地平下之星今在地平上北望地平上之星今入地平下唐志称交州之南海中望老人星下列星粲然明大者甚众此地体浑圆
之义愈北则南极左右尝隐不见之规愈大北极左右常见不隐之规亦甚大北至于北极为天顶赤道适准乎地平则赤道以北之星全见不
隐赤道以南之星全隐不见南极为天顶之方反是南至于赤道为天顶南北极适准乎地平则无常隐不见常见不隐之星此唐人得诸实测
者故周髀之说至唐而明备唐以前羲和之法失而汉初草创未闻四方测验元测景之所二十有七自南海北极出地十五度至北海北极出
地六十五度然则南北海之相去极高差五十度即两地之天顶相距五十度以地应之于地亦五十度也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九 天文略三
天文略 【三】
日月五步规法上
○日月五步规法上
历元
  度法及赤道黄地道平经纬度
  岁实
  日躔盈缩
  日道交周
  月离迟疾
  实朔望
△历元
后汉志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时备成万物毕改摄提迁次青龙移辰谓之岁岁首至也月首朔也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
终六旬谓之纪岁朔又复谓之元是故日以实之月以闰之时以分之岁以周之章以明之蔀以部之纪以记之元以原之然后虽有变化万殊
赢朒无方莫不结系于此而禀正焉汉太初历以前厯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岁至于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
朔旦冬至日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