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47-续通典-清-爱新觉罗弘历-第103页

省贡额有差 【直隶百人河南山东山西陜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皆四十人广西广东皆二十五人其才多或不及者不拘额数高丽安南占城国士子许于本国乡试贡赴京师】 明年会试中式百二十人帝亲策试于奉天殿时以天下初定令各行省连试三年且官多缺员举人俱免会试得赴选至四年乃定三年一举六年旋令罢去而设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诸科目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有司察遣京师不次擢用至十五年复设科举
十七年礼部以定式颁行初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各减一道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榖梁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 【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春秋亦不用张治传礼记专用陈澔集说】 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俱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减二道凡举子卷首备书姓名年甲籍贯三代本经前期在内赴应天府在外赴各布政司置簿登记卷缝皆用钤印卷尾署印卷官姓名及长条印记试之早入场每人以军一人守之禁讲问代冒至昏纳卷未毕者给烛三条烛尽不成者扶出其纳卷赴受卷所类送弥封所以字号编记送誊录所誊录毕送对读所凡所官皆谓之外帘官对读毕送内帘主考同考官校阅监试官不得干预凡举子用墨笔谓之墨卷誊录用朱谓之朱卷至主考复用墨笔乡会试同先是吴伯宗尝以廷试第一授礼部员外郎至十八年擢一甲丁显等为修撰二甲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而其余皆观政于诸司其在翰林承敕监等衙门者仍庶吉士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者仍称进士进士有庶吉士及观政进士之名自此始也
时科举荐举并用中外大臣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皆得举文学才干之士其被荐至者令又转荐又尝谕礼部征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年六十以上者置翰林备顾问至成祖永乐二年既授一甲三名翰林官复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者五十人及善书汤流等十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遂专属翰林翰林无不由科举者矣寻复命学士解缙等选曾棨以下二十八人就学文渊阁庶吉士周忱自陈年少愿学乃增为二十九人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光禄寺给朝暮馔礼部月给膏烛钞人三锭工部择近第宅居之帝时至馆召试五日一休沐必使内臣随行且给校尉驺从其后开科或不选所选亦无定额 【永乐十三年选六十二人宣德二年止邢恭一人以其在翰林院习四夷译书久也孝宗时大学士徐溥言自永乐二年以来选取庶吉士无定制今后请每科选用令新进士录平日所作论策诗赋序记等文呈之礼部送翰林考订择其词藻文理可取者按号行取礼部以糊名卷偕阁臣出题考试于东阁试卷与所投之文相称即收预选每科所选不过二十人每选所留不过三五辈将来成就必有足赖者乃诏内阁同礼吏部二考选以为永例然自嘉靖癸未至万历庚辰中间有九科不选万历甲戌张居正以子下第故不选崇祯甲戌丁丑亦不选凡与选者谓之馆选以翰詹官高资深者一人课之谓之教习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 又是时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半纂修亦诸色参用 【天顺二年李贤奏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三年北直隶于顺天府乡试十三年二月行在礼部会试天下贡士三月策士于北京于国子监立题名石 【洪武二十一年始立石于应天府太学至是皆在北京】 十四年命贵州士子附云南乡试 【云南乡试始于六年至是贵州亦附焉嘉靖十四年巡按御史王杏奏贵州去云南道里艰阻士子附试不便乃就本省开科】
时会试有副榜仁宗洪熙元年定乡试取士额南京国子监及南直隶共八十名北京国子监及北直隶共五十名江西五十名浙江福建各四十五名湖广广东各四十名河南四川各三十五名陜西山西山东各三十名广西二十名云南交址各十名 【宣德四年增云南五名七年定顺天八十名正统二年令不拘额五年定顺天仍八十名应天百名浙江福建皆六十名江西六十五名河南广东皆五十名湖广五十五名山东四川皆四十五名陜西山西皆四十名广西三十名云南二十名六年增顺天二十名景泰元年又令不拘额数四年南北直隶各增三十五名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广山东各增三十名广东四川陜西山西广西各增二十五名云南增十名成化三年又增云南十名十年增五名弘治七年增云贵共五名嘉靖十四年定云南四十名贵州二十五名十九年增湖广至九十名万历十三年增云南五名交址初定十名寻以弃其地止】 会试令不过百名其后增损不一皆临时取旨初会试取士无定额少至三十二名多至四百七十二名又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陈■〈安阝〉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覆阅■〈安阝〉亦与焉帝犹怒不已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至仁宗始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后又令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南取五十五卷北取三十五卷中取十卷仍百人为率景泰初礼部请取士不分南北户给事中李侃等谓北人拙于文辞向制分南北卷不可改礼部言乡举里选之法不可行矣取士若不以文考官焉据且北方中土人才所生以古言之大圣如周孔大贤如颜曾思孟皆非南人以今言之如靖远伯王骥左都御史王翱王文皆永乐间不分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