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
预遗令曰。古不合葬。明于终始之理、同于无有也。 中古圣人。改而合之。盖以别合无在。更缘生以示教也 。自此以来。大人君子。或合或否。未能知生。安能知 死。故各以己意所欲也。吾往为台郎。尝以公事。使过 密县之邢山。山上有冢。问耕父。云是郑大夫祭仲。或 云子产之冢也。遂率从者祭而观焉。其造冢居山之顶。 四望周达连山体南北之正。而邢东北。向新郑城。意不 忘本也。其隧道唯塞其后。而空其前。不填之。示藏无 珍宝。不取于重深也。山多美石。不用。必集洧水自然 之一作文。石。以为冢藏贵不劳 工巧。而此石不入世用也。君子尚其有情。小人无利可 动。历千载无毁俭之致也。吾去春入朝。因郭氏丧亡。 缘陪陵旧义。自表营洛阳城东。首阳之南。为将来兆域 。而所得地中。有小山。上无旧冢。其高显虽未足比邢 山。然东奉二陵。西瞻宫阙。南望伊洛。北望夷叔。旷 然远览。情之所安也。故遂表树开道。为一定之制。至 时当用洛水圆石也开隧道南向。仪制取法于郑大夫。欲 以俭自完耳。棺器小敛之事。皆当称此。书 钞石节引臧书。因以唐修晋书旁写补足。
预子锡。为愍怀太子舍人。屡直谏于太子。太子患之 。置针着锡坐处毡内。锡坐。刺之血流。书 钞引晋书。
陈骞
咸宁初。骞为太尉。加黄钺。为大司马。位极人臣。书 钞引晋书。
咸宁三年。乞骸骨。骞为大司马。致仕。赐骞衮冕之 服。书钞引晋书。
裴秀
裴秀字季彦。河东人也。文选褚渊碑文 注。
裴秀之母婢。秀年十八。有令望。而嫡母妒。宾客满 座。乃令秀母亲下食与众宾。众宾见。并拜之。初 学记十九。引晋书与唐修者异。
常道乡公立。与议定策。迁尚书仆射。文 选褚渊碑文注。
及世祖受禅。进左光禄大夫。文选褚 渊碑文注。
秀为司空。作禹贡九州新无九州二字 。地域图论。新作序。曰。 图书之设。由来尚矣。自古垂象立制。新 作立象垂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其新 作厥。职。暨汉祖新无祖字。屠 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 。又无萧何所得秦之图籍。新无上四字 。唯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 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其所载列。新 无上四字。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称 外荒。新作荒外。又无称字。迂 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大晋龙兴。混一六合。 以清宇宙。始于庸蜀。冞入其阻。文皇帝乃命有司。撰 访吴蜀地图。蜀土既定。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 易。征路迂直。校验图记。罔或有差。今上考禹贡、山 、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 县。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径路。为地图十 八篇。制地新无地字。图之体有 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 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 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 校夷险之数数新作异。也。有图 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 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 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 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 。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后新无后 字。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 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巨海之 隔。绝域殊方之回。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 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御 览三十六。 按虽引晋书。而与唐修晋书详略不同。似 系唐人以臧书而修改之。其略亦不尽为引者所节也。故 姑校录。而旁补之。以俟考。
裴楷秀从弟
裴楷字叔则。河东人也。文选褚渊碑文 注。
辟相国掾。迁为尚书郎。文选褚渊碑 文注。
吏部郎缺。太祖问其人于钟会。会曰。裴楷清通。王 戎简要。皆其选也。是以楷为吏部郎。文 选褚渊碑文注。按书钞荐举亦引此。未标名。可知书钞 所引。多系臧书。
楷风神高迈。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 又称见裴叔则。如近玉山照映人也。书 钞引晋书。
卫瓘
卫瓘字伯玉。御览四百五十三。
转廷尉卿。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廷尉卿持节 。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 艾辄承制封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 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瓘先收艾。乃夜至成都。檄艾 所统一误通。诸将。称诏收艾。 其余一无所问。时艾父子俱被执。诸将图欲劫艾。整杖 趋瓘营。瓘轻衣新无衣字出迎之 。伪作表章。将申明艾事。诸将信之。而止。书 钞引晋书。
惠帝之为太子也。瓘每议及经国。屡形于颜色晋祖恐 大臣有谏。瓘尝因宴饮欢醉。手抚御床曰。此坐可惜御 览四百五十三。
瓘与子恒、岳、裔、及孙等九人。同被周。初瓘家人 炊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