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識。安衣架上。入時不得掉兩臂。籌量用水。不得多。若池水。自恣無罪。不聽露地裸形而浴。若水齊腰腋。得用無罪。若坐水中至臍亦得。當念偈呪云。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唵。跋折囉惱迦吒。莎訶(七遍。不得共人語笑。及小遺。違者得罪彌重)
○洗足
(洗足時。應念偈云)。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足神力 所行無礙
(先洗左足。次洗右足)。
○敷牀座
(若敷牀座時。應念偈云)。
若敷牀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坐禪
(若坐禪時。應念偈呪云)。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復云)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那(上音)謨菩(上音)陀夜。那(上音)謨馱囉(上音)磨夜。那(上音)謨僧伽夜。哆(何可切)姪他。磨(上音)訶婆(上音)趺[口*(黍-禾+利)]。阿(上音)底(都你切)婆(上音)趺[口*(黍-禾+利)]。鼻(上音)。伽(上音)多曷囉闍西。磨訶鼻(上音)伽(上音)多曷囉闍西。娑婆訶
(右坐禪安隱呪。若初坐未定。身心不安。先誦此呪七遍已。跏趺坐。則不驚動)。
○出定
(若出定時。應念偈呪云)。
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唵。嚩[口*路]枳諦。娑嚩賀(七遍)
○寢息
(僧祗律云。不聽如餓鬼覆地臥。不聽如阿修羅仰面臥。不聽如貪欲人左脇臥。比丘應如獅子王順身右脇臥。頭向衣架。不得以兩足向二師及上座。不得初夜便言虗極而臥。當正思惟業。至中夜乃臥。以右脇著下。累兩足。合口。舌柱上齶。枕右手。舒左手順身上。不捨念慧。思惟起想。至後夜當起正坐。思惟己業。若老病。及右脇有瘡。無罪。比丘臥法應如是。若不如是。得罪。應誦偈云)。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亂動
(誦已。當依本分事中。繫念而臥。舊有教想念阿字。而臥。斯乃別取他法湊入。今此不錄。行者但各依己本分事繫念臥之。即為如法矣)。
音釋
俱胝
此云百億。
三輪空
不見自能施不見他受施不見所施之物。
噬
音誓齧也。
鄔波索迦
舊云優婆塞此云近事男。
鄔波斯迦
舊云優婆夷此云近事女。
學法女
梵語式叉摩那尼謂於二年中學六法也。
睚[目*柴]
上音厓下音寨睚[目*柴]忤目相視也。
沙門日用卷上
沙門日用卷下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編
下篇資具門
○三衣名相
一安陀會。梵語也。此云下著衣。亦云中宿衣。又云裏衣。又云內衣。謂近身而著。院內。行路。襍作衣也。二鬱多羅僧。此云上著衣。謂於常所服中。最在其上也。又云入眾時衣。謂禮敬。誦經。噉食。聽講。如是時著也。
三僧伽黎。此云重。又云合。謂割之合成。而重作也。又云襍碎衣。謂條數多故。又云重複衣。若入王宮。聚落。行乞。噉食。遮寒。說法。禮塔。應著此衣也。
然此三衣。天竺總名支伐羅。若以色稱之。並名袈裟。佛言。過去未來佛弟子。並著是衣。如我今日。刀截成衣。不為怨賊所劫。薩婆多論云。所以作此三衣名差別者。欲現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種。無此三衣名。以異外道故。作此差別。功德論云。造三衣者。以三轉法輪故。又云。為三世故。又云。為三時故。冬則著重者。夏則著輕者。春則著中者。若大寒時重著三衣。可以障之。僧祗律佛言。三衣是沙門賢聖幖幟。故我諸弟子。齊是三衣。足遮大寒。大熱。蠅虻。覆障慚愧。不壞聖種。若性不堪寒者。聽故弊衣。隨意重納。即是少欲少事。戒壇經云。五條下衣。斷貪身也。七條中衣。斷瞋口也。二十五條大衣。斷癡心也。其裁作法者。如根本律云。三衣總有三品。僧伽黎上者。用自肘量。豎三橫五。下者。各減半肘。二內名中。鬱多羅僧。安陀會。亦有三品。并同此量。身長大。而肘短者。依身為量。不依肘量。若翻此者。亦依身量。其條數壇隔法者。安陀會五條。一長一短。鬱多羅僧七條。兩長一短。其僧伽黎。條數九種不同。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壇隔者。初三兩長一短。次三三長一短。後三四長一短。過此以上。便成破衲。不堪持故。其縫刺法。依稻田畦勢。而割截之。葉向兩邊。不應一靡。葉有三別。謂上中下。上者濶四指。狹齊兩指。二內名中。凡為小壇。當大壇半。然小壇。望大壇。裁割之時。更須增其半葉。一縫作了之後。方始明闇。正得相應。異此非也。內法傳云五天法服。任刺任縫。內葉外緣一寸。外緣有刺三道。內葉悉皆縫合。又西國三衣。並皆刺葉令合。唯獨東夏。開而不縫。詳觀律檢。實無開法。親問北方諸國。行四分律處。俱同刺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