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得不殺報。
第二盜戒(分二)初標名
二曰不盜。
釋。物各有主。不與而取。名之為盜。盜之為咎。其害匪輕。良以稟形六趣。莫非貪欲為源。受質三儀。並是戀財為本。臨財苟得。非謂哲人。見利忘義。豈成君子。蘇子云。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所以憍梵損粟。必受牛身。比丘嗅香。池神呵責。罪招有自。因果無差。是以嚴遮。勿令有犯。恐一墮落。則求出無期。故大師於十戒解中。皆具息惡行慈之意也。
二釋義(分三)初述律。二引證。三結勸。初中(分四)初明境
解曰。金銀重物。以至一鍼一草。
釋。梵語蘇伐羅。此云金。梵語阿路巴。此云銀。重物者。謂物件雖多。四法攝盡。一。體重價重。謂金銀七寶等。二。體輕價重。謂紬綾緞帛等。三。體重價輕。謂木石等。四。體輕價輕。謂草葉等。今以貴價在前。故曰重物。以至者。是舉前後之重輕。以達其中也。一鍼者。言其最微。一草者。言其最輕也。如來大慈。凡有盜境。一切俱制。境有三品。佛。法。現前僧。四方僧。父母。師長物。名上。人天物。名中。鬼神。畜生物。名下。若有犯者。隨事所定。
二顯戒
不得。不與而取。
釋。不得者。禁止之語。不與取者。謂前人不與。而取奪之也。正是業主。故律云。若物屬他。他所守護。前人不與。舉離本處。即成盜罪。華嚴云。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故知經律。皆禁止也。
三有主
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眾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
釋。常住物者。梵語招闘提奢。唐言四方僧物。律云。常住物有四種。一者。常住常住。謂眾僧厨。庫。寺舍。眾具。花果。樹林。田園。僕畜等。體局當處。不通餘界。但得受用。不得分賣故。二者。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一鳴楗椎。體通十方。四方。但局凡僧。十方通於賢聖。今世凡多聖少。故但言四方。惟局本處。不出外也。三者現前常住。謂僧得施物。唯施此處現前僧得故。四者。十方現前常住。如亡五眾。輕物。現前羯磨得分。如未作羯磨。若有盜者。從十方僧得罪。若已作羯磨。從現前僧得罪。上二種。名四方僧物。若有侵損。即名犯盜。以僧家一粒一絲。皆是檀越以清淨心施來。今以不清淨心盜取。其罪極重。莊椿錄云。盜常住一文錢。一日一夜。長利三分七釐。第二夜利上長利。來世牛馬償還。若一文入常住。一日一夜。長福倍上。觀佛三昧經云。盜常住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之罪。十輪經云。盜三寶物者。其罪甚重。千佛出世。不通懺悔。若將非理用度。私給俗家。其罪甚重。地藏經云。若偷竊常住財物米穀。飲食衣服。乃至一切不與而取者。當墮無間地獄。道世法師云。若將常住財物。與白衣受用者。龍天瞋責。罪及主事。常住司執錢穀。無非佛物。法物。僧物。於己何有。若此中沾染毫釐。即是鑊湯爐炭。若此中涇渭分明。即是青蓮華藏。鐵山瓊云。凡常住一茶一米。一分一釐。皆是施主為求福德。故行布施。宜供三寶。何得私用。罪福因果。瞭然指掌。慈受深禪師云。常住分文不可偷。日增萬倍恐難酬。猪頭驢脚明明現。佛地今生掃未休。以此觀之。常住之物。不可絲毫有犯。是以先聖後聖。苦口叮嚀也。信施物者。謂施主信心持物至寺布施。而未曾分與僧者。是僧眾物者。現前大眾受用之物。若於四事中。或竊其一。是名盜現前僧物。亦不得私用。縱有挪移借用。以長就短。必須白眾方動。後來仍舊補償。不名犯盜。方等經云。菩薩言。五逆十惡。我所能救。盜眾僧物。我不能救也。官物者。即九品宦職之物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縱使地下伏藏。以至空地遺物。既在王地。皆名官物也。民物者。即工商農庶百姓之物也。一。是普及之言。切。乃盡物之語。統論世間。大小輕重。及鬼神禽獸等物也。
四明法
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偷稅冐渡等。皆為偷盜。
釋。奪取者。恃力強暴而取也。竊取者。伺人不見而偷取也。詐取者。亦名偽取。或詭譎拐騙。或假借不還。或倚勢冐支等。乃至者。謂從前至後。以明其中。所謂圭合銖兩。種種欺瞞。移標古界。私匿寄物。過分食用常住等。偷稅者。賦稅。乃國家大典。若有物。必須向彼化免。不得藏匿而過。亦不得為他人藏匿稅物。冐渡者。假稱也。謂假稱他名。而過關津也。等者。未盡之辭。謂事雖未盡。則餘法可知也。皆為偷盜者。總結如上之法也。餘如大律。
二引證(分二)初果報
經載。一沙彌。盜常住果七枚。一沙彌。盜眾僧餅數番。一沙彌。盜眾僧石蜜少分。俱墮地獄。
釋。經載者。此引經文作證。以戒沙彌不得偷盜。致招長夜大苦也。盜果者。大報恩經云。見一眾生。有熱鐵丸。從身上入。從身下出。乘虗而行。痛苦難忍。目連問佛。何罪所致。佛言。彼於迦葉佛時。作沙彌。守眾僧果園。盜取七枚奉師。以是因緣。故獲斯罪。盜餅者。雜寶藏經云。見一眾生。有二熱鐵輪。在兩腋下。舉身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