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以七粒之飯。不多不少。仗呪願力故。能令諸鬼神等。遍皆飽滿也。切麵。饅頭。西域原無。大師以此土而例出之。漢時諸葛孔明。征雲南孟獲。永昌班師。以此回至瀘水。見四野障塞。煙霧遍空。冤氣鬱結。于是以麥麵作人頭。祭河為始。甲許。一寸。是其限也。多則恐令受者起過。少則反使施者招嫌。故曰多則為貪。少則為慳也。其餘蔬菜。荳腐。不出者謂米麵等。是噉食當出。蔬菓是嚼食。則不必也。智度論云。凡受食時。先供三寶次行大眾。後施四生。安左掌中。右手撥著淨物上。默念偈呪。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者。謂仗佛呪力。直召其名。而施法食也。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者謂諸鬼神等。各散十方。而此呪食。亦徧十方。令彼等共飡法味。皆得飽滿。以見佛心平等也。念唵。穆力陵。莎訶。三遍。鳴指三下。
二正念五觀
凡欲食。作五觀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
正念思惟曰觀。即照了之義也。謂一念之心。照了五法。令正念受食也。初觀此一鉢之飯。皆是行人血汗。檀信脂膏。故曰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自揣道行無虧。則當受供。若有所缺。則不宜也。故曰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一切煩惱。皆從貪瞋癡起。我於是中。不應生著。故曰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若非此食。則氣力衰微。故曰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修三乘正因。方受此食。故曰為成道故。方受此食也。摩得勒伽論云。若得食時。口口作念。若不如是。便名虗消信施也。廣如香乳記明。
三嫌食招過
無呵食好惡○不得以食私所與。若摘與狗。
呵食好惡者。謂受食之時。嫌其麤細也。然呵好則生貪。呵惡則生瞋。皆屬癡業。所謂三心未盡水難消。故遮止也。古人麤衣遮寒。糲食充饑。為學道故。若當大眾受食之時。呵其美惡則損福不少。或遇病緣。不能食其粗糲者。亦當存默△不得以食私所與者。謂物屬僧伽。食無偏黨。若順情私與。則與盜同科。若摘與狗者。摘音。惕手分與也。謂受食之時。正當虔誠作觀令。施者生恭敬心。眾食未竟。即摘與狗。是為非法。律云。有檀越誠敬設美饌。供佛飯僧。時有一犬。擺腹搖尾。作乞憐之狀。比丘愍之分食餧狗。檀信不悅。白佛故制。
四代語防譏
來益食。不得言不用。若已飽當以手讓却之○不得爪頭。使風屑落鄰鉢中○不得含食語○不得笑談雜話○不得嚼食有聲。
增添曰益。佛制受食。至飽而後放鉢。若行食者來益。須者即以鉢托出。若已飽。當置鉢几上。或行食者更益。當以手讓却。代語止之。則謙讓之儀。正合理也。如出聲回者。則檀越信。施。恐生嫌鄙。又覺太麤。復動眾念△不得爪頭。使風屑落鄰鉢中者。謂自己受食。尚且不宜。何況同眾受食。使風屑落其鉢中耶。准律有三過。一動他念。二。失威儀。三。膩手污鉢。得罪△不得含食語者。一則語不明了。二犯非威儀。縱有人問。當咽已方答。如含食而語。便是散心也。儒家且有寢食之訓。況釋子耶△不得笑談雜話者。溈山云。不解忖思來處。謂言法爾合供喫了聚頭喧喧。但說人間雜話。如心存五。觀。則無此過也△不得嚼食有聲者。行護云。食時不得大攪。及啜羹粥作聲。眾中食訖。不得漱口作聲。凡嚼食。須合唇吻。餅果。當細擘食之。
五權宜如制
如挑牙。以袖掩口○食中或有蟲螘。宜密掩藏之。莫令隣單見。生疑心○當一坐食。不得食訖離座。更坐○不得食訖。以手指刮盌鉢食。
挑者。揚也。謂隨眾受食。不可揚牙。待食畢。至僻處揚之。若急欲揚者。宜以衣袖掩口。穢污之事。不得向人。如不掩者。一則。自失威儀。二則。令他起厭惡心。縱在弟子面前。亦當回護△食中或有蟲螘等句者。夫行人造飯食。非不欲以精潔者供奉。其間或有蟲螘。誤入飲食之內。見者當密藏之。鄰單。即比座也。若令彼見。或疑忌心生。至於變吐。不能復食。則檀越不能得如意福△不得離座。更坐食者。謂洗鉢起身。恐食時已過也。有正務則開△不得以手指刮盌鉢食者。謂手指刮盌鉢。如同餓夫。非是出家道品。亦不得以舌舐食。
六食儀應法
凡食。不得太速。不得太遲○行食未至。不得生煩惱○或有所需默然指授。不得高聲大喚○不得盌鉢作聲○不得食畢先起。
太速。則粗氣逼人。太遲。則慢延失候。故須不緩不急。次第而受。行護云。把鉢不可太高。不得太低。須平胸得所。盌鉢要離膝。巾。不得安手置膝上。清規云。不得將口就食。亦不得將食就口。不得鉢中央挑飯。不得大撓刮鉢中。亦不得遺粒狼藉而食。不得頰食食。及縮鼻食等△行食未至。不得生煩惱者。行食。即益食人也。若五。觀存心。時懷慚愧。煩惱自然不生矣。若一人煩惱。四座為之不安。則齋堂便成煩惱窟也。古云。獃獃四顧起貪心。念食吞津咳嗽頻。摝粥啜羹包滿口。開單展鉢響諸鄰。△或有所需。默然指授者。需。同須。索。也。謂以指授令知彼為取也。若高聲大喚。則令大眾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