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34-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沙弥律仪要略述义-清-书玉-第20页

。有非人化作龍形。右遶沙彌。以華散上。讚言善哉。大得善利。捨家出家。不捉金銀及錢。比丘到親里家。問訊已欲還。時親里婦。語沙彌言。汝今還。可持錢去。市易所須。沙彌受取。繫著衣領。中道非人見沙彌持錢。在比丘後行。非人復化作龍形。左遶沙彌。以土坌上。乃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銀錢。沙彌便啼。比丘顧問。沙彌泣言。我不意有過。無故得惱。師問汝有所捉耶。答曰。持是錢來。師言捨棄。其非人復如前供養。可見利害如此。
  二釋義(分三)初述律。二引證。三結勸。今初
  解曰。生。即金也。像。似也。似金者。銀也。謂金色生本自黃。銀可染黃似金也。寶。七寶之類也。皆長貪心。妨廢道業。
  釋。南山云。梵語生像。此云金銀。故曰。生。即金也。善見云。生色。似色。似即是像。故曰。似金者。銀也。謂金則生來黃色。故曰。金色生本是黃。銀則可染似黃。故曰。銀可染黃似金也。又生者。生成金銀。像者。煎像金銀。如以金銀。烊成錠餅。或打成首飾人物等。皆名曰像。然金是本名。銀從色別。又金。銀。銅。鐵。錫。通名為金。葢取尊貴故也。五金之中。黃金為上。如真諦雜記云。有四德故。一。顏色不變。二。體性無染。三。轉作無礙。四。能富貧窮。以喻法身。常樂我淨之四德也。寶者。七寶。一。金。大智度論云。出山石沙赤銅中。二。銀。出燒石中。世名白金。三。琉璃。華言青色寶。四。玻瓈。華言水玉。即蒼玉也。謂色體瑩潤故。五。硨磲。體堅色明。六。瑪瑙。其色赤白。如馬之腦。因以名焉。七。赤真珠。大智度論云。此寶出魚腹蛇腦之中。其色明瑩。最為殊勝。此七種皆尊貴之物。世所希有。總名為寶。又寶即是生。物即是像。如以寶琢成禽獸花草等。其餘珊瑚琥珀。及摩尼珠等。皆寶之類也。謂此等物。捉之則被他所轉。故曰皆長貪心。持之則不能修道。故曰妨廢道業。所謂寶物捉而慧命除。煩惱增而正念喪矣。是故制之。
  二引證(分五)初引古
  故佛在世時。僧皆乞食。不立烟爨。衣服房室。悉任外緣。置金銀於無用之地。捉持尚禁。清可知矣。
  釋。乞食者。乃沙門之正制。佛令諸比丘。平等教化也。謂一鉢千家。孤身萬里。隨緣而受。以資形命。故此有三義。一。折伏自己貢高我慢故。二。利益檀那故。三。要知物力之艱難。不致坐消信施故。是以不結淨厨。無有烟爨也。葢學道之人。必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方能上道。若欲豐衣足食。而修行者。則如來不必出王宮矣。衣服房室者。總名四聖種也。謂既分衛諸方。隨緣化度。有益便停。故云悉任外緣也。縱有檀越布施金銀。令淨人掌之。供養三寶。若不為三寶。不施眾生。救拔苦難。藏之何用。故曰置金銀於無用之地也。昔者世尊。下耆闍崛山。阿難見一坑伏藏。阿難言。世尊毒蛇。佛言毒蛇。如來去後。樵夫聞之。便來觀看。見坑金銀。而作是言。此蛇但願毒我一生。即取回造作樓閣。一年之內。種種現成。時王遊獵見之。告羣臣言。去歲觀見。本是荒郊。今日云何。如此茂盛。即喚樵夫。問知其故。樵夫具白上事。王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伏藏。皆是官物。汝何盜取。即付有司。問成死罪。將赴刑時。口便喚言。世尊阿難。有司具奏。王言。汝盜官物。念佛何用。樵夫具白毒蛇之事。王言。既於佛邊所得伏藏。放汝生命。財物入官。可見金銀有如此之利害也。故如來禁止捉持。以修清淨之道。故曰清可知矣。大師解此。讀之不覺。令人引入佛境矣。
  二舉況
  鋤金不顧。世儒尚然。釋子稱貧。蓄財奚用。
  釋。不顧者。世說新語云。漢管幼安。諱寧。與華歆園中鋤菜。見地上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歆捉而擲之。時人以此定管華之優劣。故曰。世儒尚然。又樂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持還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金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大慚。乃捐金於野。高士傳。披裘公者。吳人也。延陵季子出遊。見道中遺金。時當五月。見披裘負薪。顧令彼取金。公投鐮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視人之卑耶。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遺金哉。季子大驚。而問其姓。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名哉。釋子者。古來出家。隨師姓稱。晉道安法師。受業於佛圖澄。白曰。師莫過佛。捨俗出家。宜稱釋子。後涅槃經來東土。方知佛世。皆稱釋子也。稱貧者。乃負歉之詞。謂我道慚先哲。於七聖法財。多所貧乏故。奚。何也。既曰。於道貧乏。若蓄積錢財。則言行相違。而道去遠矣。故曰。蓄財奚用也。然儒尚不顧。我蓄何為。古人憂道不憂貧。故迦葉尊者偈云。所食無過一升飯。眠臥惟須一小牀。兩張氎布足遮身。此外並是愚癡物。昔慧滿禪師。奉頭陀行。惟蓄二鍼。冬則乞補。夏則捨之。心無怖畏。睡無夢行。乞食所至伽藍。則破薪制屣。住無再宿。後無疾坐。陶冶中自化。古云。若愛一文。則不值一文。此千古之名言也。
  三鑑今
  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入叢林。或住庵院。或出遠方亦未免有金銀之費。
  釋。今人不能者。謂末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