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偶一夜聞地下鐘聲。倍加誠懇。經三日忽從地涌出寶塔。高一尺四寸。廣七寸。佛像悉具。達既見塔。精勤禮懺。瑞應甚多。明州塔。此其始也 北寺寶塔功成。暨合郡護法善信耆宿等。恭請聖恩老和尚陞座。師揮拂子云。昔釋迦世尊。下兜率。降皇宮。處胎誕生。出家苦行。降伏眾魔。成無上覺。轉妙法輪。最後入般涅槃。闍維舍利。不可勝數。一分帝釋天王請歸供養。一分諸大龍王請歸供養。一分八國王請歸供養。惟阿育王。有大威力。得八萬四千舍利。以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此是西域國王造塔之因緣也。至此方漢帝時。有摩騰竺法蘭。持貝多佛像。釋迦舍利。來至中國。漢帝敬信。舘於鴻臚。建立塔寺。始有三寶之名。此是東土國王造立塔寺之因緣也。至三國赤烏年。有康僧會。入吳。時大帝召會問曰。汝有何能。會曰。我能求佛舍利。帝曰。限汝三七日。若有舍利。當為造塔。會精誠祈禱。三七日後。果有舍利三顆。現於金瓶。鏗然作聲。光明晃耀。帝驚異曰。此希有之瑞也。又問舍利有何功能。會曰。鐵鎚擊之不傷。猛火鍛之不壞。帝使力士擊之。鍛之。毫無所損。其光愈盛。帝遂敬信。即以舍利起塔廟。額曰建初。名其地曰佛陀里。即今之金陵報恩寺也。復以一顆於吳郡瑞光建塔。一顆於北寺建塔。為報母陳氏恩故。亦名報恩塔。此是江南吳大帝建立塔寺之因緣也。世人但知磚石寶塔。而不知無縫寶塔。山僧今日令在會諸賢。於磚石塔處。悟無縫塔因緣。於諸相上。見無相佛境界。即事即理。即性即相。性相圓融。事理無礙。是為天人中第一福田之寶塔也。竪拂子曰。會麼。秪這寶塔。非相非形。或隱或顯。常放光明。卓立空界。耀古騰今。撑天拄地。堂堂顯現。應物隨情。諦觀者。悟文殊之三昧。稱贊者。入普賢之願門。風響鈴鳴。盡是觀音境界。然燈點燭。無非定光降生。旋繞經行。象王迴顧。散花梵唄。獅子頻申。或見舍利於東北西南。露盤輪際。或見光明於四週簷角。上下九層。或現觀音於塔頂之上。若坐若立。或現彌陀於欄楯之間。全身半身。是諸瑞應似優曇華現。難見難聞。此皆宰官長者護持之力。諸檀善信樂施之誠。惟冀。人人返源達本。個個見性明心。頓證體中萬行。自然佛果圓成。即今寶塔功圓。作麼生道。八方寧諍歸皇化。四海謳歌樂太平。
五燈。肅宗皇帝。問忠國師。百年後所須何物。師云。與老僧作無縫塔。帝曰。請師塔樣。師良久云。會麼。帝曰。不會。師云。吾有付法弟子躭源。却諳此事。請召問之。師遷化後。帝召躭源。問此意如何。源頌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雪竇顯頌。無縫塔。見還難。澄潭不許蒼龍蟠。層落落。影團團。千古萬古與人看。石樹拈頌。現成無縫塔。用造作麼。肅宗便請塔樣。也好一拶。不是國師。大難酬對。既然與他樣子便了。說甚躭源却諳此事。以至後來穿鑿得八面玲瓏。有眼者。又道不見。看看。浮圖高出梵王天。頂上明珠光燦然。萬古聖賢同坐臥。至今未見塔門前○玄沙侍雪峰遊山次。峰指面前地曰。這一片地。好造個無縫塔。沙曰。高多少。峰乃顧視上下。沙曰。人天福報即不無。和尚。若是靈山授記。未夢見在。峰曰。你又作麼生。沙曰。七尺八尺。雪峰曰。世界濶一尺。古鏡濶一尺。
小未曾有經。佛般涅槃後。若有以如芥子舍利。起塔大如菴摩勒果。其剎如針。上施盤葢如酸棗葉。若佛形像如[麩-夫+廣]麥大。勝前功德。滿足百倍。
不得無故登大殿遊行○不得無故登塔○不得殿塔涕唾。
【箋】登殿塔。惟燒香。散花。禮佛。作法。餘皆不可。若塔殿中遊行。雜語戲笑。作不法事。乃至涕唾。污穢佛地。得罪彌重。
燈錄。有行者。隨法師入佛殿。行者向佛而唾。師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者云。將無佛處來與某甲唾。師無語。溈山云。仁者却不仁者。不仁者却仁者。仰山代法師云。但唾行者。又云。行者若有語。即向伊道。還我無行者來。
見塔偈 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箋】佛塔者。一切諸佛舍利之塔也。凡見諸佛舍利之塔。固當尊重。不知一切眾生。亦具有舍利。同於諸佛。亦宜尊重。云何眾生不自見者。秪為不重己靈。被諸煩惱障蔽。若能尊重佛塔。即是尊重己靈。即是不被煩惱障蔽處。即是自己舍利放光處。即是同於諸佛舍利。無所增減處。故曰。受人天供。此句但在如字上看。則受供非分外也。
徵。諸佛萬德莊嚴。眾生德薄垢重。云何眾生。同於諸佛耶。
訓。言事。則有生有佛。言理。則無佛無生。生佛之跡雙泯。全體是一大塔。
敬塔偈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箋】寶塔之所在。即諸佛法身之所在。故瞻觀之時。應起敬心。念諸佛德。高出霄漢。無有過於塔者。所以諸天及人。無不瞻仰也。
禮塔偈 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箋】塔名高圖。亦名高顯。謂顯揚如來功德之標幟也。
徵。寶塔固是如來之標幟。其始建也。出於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