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32-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清-戒显-第4页

。六。正精進。謂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念專精。無有間歇也。七。正念。謂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進至涅槃也。八。正定。謂攝諸散亂。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決定不移也。
  九者。九眾生居。
  【箋】阿毗曇論。謂欲界中四惡趣苦逼迫故。色界中五淨居天。疾樂涅槃故。四禪中無雲福生廣果二天。其亦不定。或求無色。或求淨居。或求無想。故眾生皆不樂住也。惟於欲界取天人善趣為一。又色界初禪。二禪。三禪。竝四禪中無想天。乃及無色界四天。皆眾生愛樂住者。其為九眾生居。
  十者。十一切入。
  【箋】一名十徧處定。
  智度論。八背捨。為初門。八聖處。為中行。徧一切處。為成就。謂三種觀。具足。禪體。始得成就此定。謂之徧一切處。從所觀境徧滿得名也。一。青徧一切處定。二黃。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徧一切處定。前四。謂於定中還取八背捨。八勝處中所見青色。使徧一切處皆青。餘三定亦爾。後六謂於定中還取八背捨。八勝處中所見地色。使一切處。無不週徧。餘五定亦爾。八背捨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三。淨背捨身作證。四。虗空處背捨。五。識處背捨。六。無有處背捨。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八。滅受想背捨。八勝處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多。二。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五。青勝處。六。黃勝處。七赤勝處。八。白勝處也。出法界次第。
  是名十數。
  【箋】此之十數。出沙彌本律。餘部所列。與此小異。
  梵語沙彌。
  【箋】梵語者。自漢至隋。皆指西域為胡國。唐彥琮法師曰。葱嶺已西。竝屬梵種。鐵門之左。皆曰胡鄉。梵語。即梵音也。刧初廓然。光音天神降為人祖。宣流梵音。有四十七言。沙彌之名。本云室利摩拏路迦天。授十戒已。名室羅末尼羅。沙彌二字。古略也。流傳既久。未易改正諸律。惟根本直云求寂。餘部皆言沙彌。今從眾。復仍舊稱。又沙彌名有三。一驅烏。謂年少不能作務。使之驅烏。二應法。謂雖剃髮不為出家。受十戒已。乃為出家。能行沙彌之法。十四歲至十九。皆名應法。三形同。謂師與剃髮已。名形同。形同即名字。謂沙彌不受十戒者。皆名形同。
  此云息慈。
  【箋】此云者。翻譯。以東土之音而釋西天之語也。此下明息慈義。
  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
  【箋】南山別行篇。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羣生。上文由此來也。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須息麁惡之性。復慈悲之心也。
  釋氏要覽。息慈。安息慈悲之地也。
  徵。一切諸佛皆以慈濟為本。今言息慈。不以慈而濟乎。
  訓。言息則無一不息。言慈則無一不慈。當知。息處即慈。慈處即息。上無諸佛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是名息慈。
  亦云勤策。
  【箋】謂離四性六遮之罪。勤自策勵故。又謂勤修眾善。策進心行故。策者。鞭策也。勉力策進工夫之謂。如野牛之有鞭。如良馬之有策。如學者之有師。永嘉云。日夜精勤。恐緣錯過。工夫至此。自然到家。
  亦云求寂。
  【箋】寄歸傳。寂即涅槃也。言人出煩惱家。求趣涅槃故。然而求則不寂。寂安用求。謂初學道者。必須求之。求之不已。而寂自至。所寂既至。而求亦忘。求寂都忘。是名真寂。
  蕅益錄。今但約所翻三義釋之。初息慈者。息見思惡。修生緣慈。藏教沙彌。息見思惡。修法緣慈。通教沙彌。次第息三惑。修三慈。別教沙彌。一心圓息三惑。圓修三慈。圓教沙彌。
  次勤策者。精勤策勵出分段生死。藏通沙彌。精勤策勵出變易生死。別圓沙彌。
  三求寂者。求偏真涅槃。藏通沙彌。求大般涅槃。別圓沙彌。
  又盧舍那。翻淨滿。惡無不息故淨。慈無不行故滿。是沙彌戒。即盧舍那真因也。又涅槃以不放逸為食。勤策即不放逸義。是沙彌戒。即大涅槃法食也。又寂。即本覺之理。求。即始覺之智。始本合一。名究竟覺。是沙彌戒。即究竟覺之通衢也。又惡本性空。慈本性具。心性本無懈廢。本性空寂。理即沙彌。達理受戒。名字沙彌。圓伏五住。觀行沙彌。六根清淨。相似沙彌。惑破理顯。分證沙彌。盧舍那名淨滿。大般涅槃永離放逸。始覺本覺冥合不二。究竟沙彌。如大通佛時十六王子。即是沙彌真實標榜。
  法華合論。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隨父出家。因妙光菩薩教化。皆得成佛。而其成佛有速有遲。以示八識轉成四智。若以知見力觀。六七識則因中成佛之速者也。若五八識。則必果中所轉成佛之遲者也。然義未盡故。今言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因父成道。隨往供養。尋復出家。諸母泣送。其祖及諸眷屬。共詣親近。見其成道。蓋增所示八種識名相為十六種。以隨順親近之。而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諸妙功德。長養成就。故十六王子之成佛。不言先後也。日月燈明佛之八王子成佛。但是妙光文殊然燈彌勒者。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