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2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清-书玉-第3页

行業也。論則推徵解釋經律之意也。偈出華嚴淨行品。屬於化教。經藏攝也。據問答義意。及立名題。偈後戒相。屬於制教。律藏攝也。而無問答註解。故非論攝。
二。四藏
前三藏外。加一陀羅尼藏。偈下諸呪。陀羅尼也。經律。顯教攝。呪。則密教攝也。
三。二藏
聲聞。菩薩也。並願利他。不專己故。菩薩藏攝。非聲聞也。
次乘攝者
乘有二。
一。顯教
明五乘。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也。偈是文殊以答智首。屬菩薩大乘攝。揀非前四乘也。
二。密教
明四乘。謂聲聞。緣覺。方廣。金剛也。寶王經說。一切陀羅尼。皆從方廣大乘最勝金剛乘中流出。此之三十七呪。並屬後二乘攝。非前二種乘也。
後。教攝者
教有二。
一。十二分教
一。修多羅。此云契經。長行文相也。二。祇夜。此云重頌。重說偈頌也。三。和伽那。此云授記。說與果證也。四。伽陀。此云孤起。孤諷起頌也。五。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不請自陳也。六。尼陀那。此云因緣。有故而說也。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取喻得解也。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本昔事業也。九。闍陀伽。此云本生。本昔受生也。十。毗佛略。此云方廣。稱理廣談也。十一。阿浮達磨。此云未曾有法。希有神力也。十二。優婆提舍。此云論義。逐為問答也。今是孤起。因緣。方廣。三分教攝。非餘九部也。
二。賢首五教
  一。小乘教
但說我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多諍論。
二。大乘始教
亦名分教。於中但說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但說一切法相。有不成佛。故名為分。
三。終教
亦名實教。說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緣起無生。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
四。頓教
總不說法相。惟辯真性。亦無八識差別之相。訶教勸離。毀相泯心。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故說為頓。
五。圓教
所說唯是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無盡。故名為圓。今多華嚴偈文。正屬圓教。偈云。入深法界。心無障礙。又云。得無礙眼。見一切佛。皆圓義也。約所詮法。亦通前三。偈云。勤求佛道。心無懈歇。又云。具足盛滿。一切善法。分教也。偈云。得淨法門。永無垢染。又云。成就佛身。證無相法。始教也。偈云。設大施會。示如實理。又云。皆得妙法。究竟清淨。終教也。偈云。心得解脫。安住不動。又云。入第一位。得不動法。頓教也。斯則有其所通。無其所局。故此圓教。語廣。該攝無量教乘。語深。唯顯一佛乘也。準知此部。圓頓攝矣。
三。所詮宗趣
當部所宗曰宗。宗之所歸曰趣。然先總。後別。總以自行佛戒。止惡作善。清涼心地為宗。化他佛道。同一圓覺。一如無二為趣。別開五對。一者。教義對。毗尼教相為宗。令悟偈呪妙義為趣。二者。行願對。隨事起行為宗。善巧發願為趣。三者。身心對。身修行願為宗。防心不散為趣。四者智悲對。大智運心為宗。大悲利物為趣。五者。因果對。悲智圓因為宗。成證果德為趣。此五是從前起後。漸漸相由矣。
四總釋名題
於中分二
初釋法題
毗尼日用切要
  【記】毗尼日用切要者。乃此集之總題也。對偈呪。有能所制化之別。題為能詮。依制教得名。屬律藏也。偈呪為所詮。依化教成文。屬經藏也。然經家七種立題。此但約法為目。如人六根。以目為首。展其目。而諸根俱現。見此題。則知有如是偈呪也。又毗尼。是通名。日用切要。是別名。取止惡作善為宗。教化眾生同入佛道為趣。防護諸惡。故名為止。策修眾善。故名為作。毗尼。止義。是惡應止也。日用切要。作義。是善應行也(上略釋。下廣箋)。梵語毗尼。華言善治。謂能自治一切惡。亦能治眾生一切惡也。此從功能得名。又翻為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調練。通乎二持。制伏。惟明止惡。此從功用得名。正翻為律。律者。法令也。從法得名。謂斷割輕重。開遮持犯。非法不能定故。譬如國家。賞罰號令。必從王出。諸侯僭越。士庶失信。則敗亡無日矣。佛法亦爾。大千世界。佛為法王。律是佛勅。菩薩二乘。不敢增減一字。若容他說。則羣生不奉。法不久住矣。此二字顯教也。日用者。即從旦至暮。從暮至曉。二六時中。用此偈呪。束縛身心。令初學受戒人。於五塵境上。四威儀間。或早覺。或洗足。涉歷事緣。皆即發弘誓願。離諸過惡。持秘密呪。調伏三業。普令一切眾生。均霑法利。同成覺道。良以入道初門。發心為首。欲登戒品。立願為先。心發。則眾生可度。願立。則佛道可成。是故初學戒時。須當讀此偈呪。日用行持。證入有日矣。譬如國王。與怨敵共戰。必得猛將。統眾向前。始能取勝。初發心人。亦復如是。欲與生死怨賊共戰。先須用此偈呪。勇往直前。統攝身心。精修善法。方能降伏煩惱魔軍也。故遠公曰。心為一身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