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2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清-书玉-第11页

神言汝絹僧伽梨。非我所用。我聞先言。諸佛出世。不著蠶絲。我今修道。如何害生。汝今是魔。故來相惱。樹神告言。汝大智人。何輒麤言。諸佛慈悲。不著蠶衣。此絲化出。非是害生。汝今受此。我即開圅。見迦葉書云。我初成道時。大梵天王施經。堅牢地神施緯。共成一法衣。絲是化出。非是繰繭。由是義故。我自成道以來。常披此衣。未曾損失。今付悉達。若得成佛。轉毗尼時。當為我著。願汝受持。勿令損失 又我初成道時。乃至涅槃。唯服麤布僧伽梨。及白[疊*毛]三衣。未曾著蠶衣繒帛。何為惡比丘等。謗黷我云。毗尼開許著之。我初成道。大愛道比丘尼。手執金縷袈裟。持施與我。我不敢受。令持施僧。我於三藏教中。雖聽用繒綵供養佛法僧然本非蠶口所出絲綿。我此閻浮洲內。及以大洲之外。有千八百大國。並有繒帛絲綿。皆從女口出之。由不殺害眾生命故。福業所感。故從女口中出。問。何以得知。答。若欲須絲作衣時。至桑樹下。便有二化女子。從彼樹下出。形如八歲女。從口吐絲。彼國人等。但設繀車。從女口中取絲。轉至繀車上。取足便止。化女即滅。我聽著繒綵者。是此女絲。及天繒綵。本非害生取絲綿故。故此僧伽梨。當用布褐作。令末世比丘。不得樂好衣服也。
  集。梵語僧伽黎。此云雜碎衣。有上中下九品衣。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皆二長一短。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皆三長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皆四長一短。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故。凡入王宮。陞座說法。入里乞食。降伏外道。當著此衣。誦此偈呪。表斷癡。淨意業也。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奉持如來命。廣度諸眾生。
  唵。摩訶迦婆波吒悉帝莎訶(三遍)
  【記】奉持如來命者。謂如來本願。廣度一切眾生。今受如來清淨戒法。正當恭敬奉持如來慈命修行。紹隆佛種。以此善法。攝化眾生。前二偈秪為自利。而此偈。專為利他。故曰廣度諸眾生。直下擔荷佛祖之慧命也。增輝記問。何不增四。減二。惟三者何。答。三奇數屬陽。陽能生萬物。今制三衣。表生萬善。取益物之義也。如上三衣。原是比丘法服。沙彌尚不許著。何況初發心人。今欲令其預知者。讀此偈呪。先知菩薩行願殊勝故。然今佛法秋晚。道器難全。一有發心。三壇頓受。故戒期中。沙彌少有兩月行持者。三衣尚難置足。何況再縵耶。故令先讀偈呪。俟披著時。以便憶持。如年不滿。仍須縵服。僧祇律云。三衣者。聖賢沙門標幟。非俗人所為。慈雲懺主辨惑篇云。此三衣。定是出家之服。非在家所披。舍利弗問經云。云何於訓戒中。令諸弟子偏袒右肩。又為迦葉村人。說城喻經云。我諸弟子。當正披袈裟。俱覆兩肩。勿露肌肉。使上下齊平。現福田相。行步庠序。又言。勿露胸臆。於此二言。云何奉持。佛言。修供養時。應須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時。應覆兩肩。現田文相。云何修供養。如見佛時。問訊師僧時。應隨事相。若拂床。若掃地。若捲衣裳。若周正薦蓆。若泥地。作華。若撻高足下。若灑。若移。種種供養之時。云何作福田時。國王請食。入里乞食。坐禪。誦經。巡行樹下。人見端嚴。有可觀也 律制三衣。有名。有體。有色。有量。乃至造法等。事極微細。惟願擔荷法門者。詳閱開導後學。不至斯法斷滅也。名義如上。體謂十種衣財。異于艸木皮髮。毛綺錦綉等。邪命希求。皆不成衣故。色。謂青。黑。木蘭。三種。非五大上色故。聽以刀截。成沙門衣。如馬齒。鳥足縫之。須順左右條開。不作。即同縵服。非俗五彩。斑文。羅糓等。量。謂肘長短。度身而衣也。作。謂條齒縫刺如式也。若互增互減。受用有愆。不依律法。著用犯罪。惡心毀壞得罪如律。行則隨行。住則隨住。教甚繁廣。行之在人。信則成佛可期。違則三途難免。
  集。蓋此三衣。而稱福田者。增輝記云。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法衣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慧命。藏義經云。袈裟有十種利益。一者菩提上首。
  【記】菩提。大論釋名佛道。上首者。第一也。欲求佛道。先別形儀。外著袈裟。內心自攝。身心既攝。得入道門。是知袈裟。為入佛道之第一也。
  二者眾處人天。
  【記】眾。即僧眾。處者。居也。諸天著樂。六道升沉。不能修行。無上菩提。故律云。受具足戒已。於天人魔梵。外道婆羅門眾中。比丘比丘尼僧。最為第一。是知著袈裟者。眾處人天之上也。
  三者父母反拜。
  【記】父母者。生身之本。辭別出家。應無子分。反者。答也。謂答其拜也。律中見父母。秪宜問訊。適或念劬勞恩重而拜者。父母必云。身著袈裟是佛弟子。而答拜之。此是袈裟之利益也。身無法服。未必如斯。普曜經云。淨飯王告優陀耶。汝往佛所。稱我志意。佛本有要。得道當還。須依往言。時來相見。優陀耶到。具宣王意。佛即許可。七日當往。時優陀耶。白王消息。王聞歡喜。與諸羣臣。四十里外。奉迎世尊。佛與金剛力士。梵釋四王。諸比丘眾。放大光明。乘空而來。漸欲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