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位漸修行布次第准論如此且無餘教比於圓別若用他宗校於深淺則諸祖立教各有抑揚在今一家試除厥旨夫修唯識行者必由宿習故得初心入觀頓悟圓門通達真如圓觀自性故歸敬儀文凡夫發足真俗竝觀又云觀察自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等如此圓觀與夫相宗唯識全別(彼宗觀俗不顯即理)與論文圓別相違(論中五地已前真俗別觀)欲彰今家圓修妙指故修旁人以興問意故曰吾聞真俗並觀登住方修云何下凡僭他上聖理義不可急須改之。
余曰不可改也發心畢竟初後心齊唯識四位通凡聖學今則在凡不學安有克聖之期故須發足並觀修明自然位聖以此文證即是圓修既許圓修則圓斷圓證其理可准故云行者既知心性本淨悟解無邪名為正覺即名為佛比夫六即義可方否若然則斷證位次雖據論文入理圓修備彰祖意故得修一行具一切行證一位得一切位全非歷別念念圓融故云如能一以貫之則大觀於日月矣備如歸敬儀第五篇中。
答古今未達今定則初住也(云云)。
答今家唯識妙觀與天台一心三觀其旨不異位至初住即斷無明。
問歸敬儀外塵本無名為真觀實有唯識名為俗觀而云此之二觀一人並修今記主何故同下一句以為理事二觀而對利鈍二機豈非師資相違耶。
答外塵本無等語正出鈔文歸敬乃云心外無塵名為真觀第五篇云知塵無所有通達真蓋文異義同爾通真記中隨文同釋甚詳資持云非我所解。
答資持記主正乖祖師止觀雙遊真俗竝運之旨其謬甚矣。
答記家雖分總別二觀然而竝觀真俗非謂總則唯真別則唯俗但真俗約起心不起心異耳。
問有人云南山唯識觀即是占察唯識觀也就此未審南山唯識兼事理二觀記家分對烱然可見占察唯識定是事觀故荊溪引彼經云觀有二種一者唯識謂一切唯心二者實相謂觀真如唯識歷事真如理觀若如上會同則南山唯識應如無理觀若無理觀大違祖意亦不以事理一體而混亂二觀差別也。
答南山唯識妙觀經准楞伽論宗梁攝真俗並運事理齊修或者謂同占察如向所斥云當。
答今家所立唯識一觀與條別之宗雲泥有間然唯識之俗不離真如之理真如之體豈離唯識之相離體則無別有相離相則無別有體故大師云以俗無別體故也請觀歸敬之文方見今家事理之妙。
答唯識兼乎事理如前諸答中可見。
問資持願樂地此収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文)夫諸大乘論中常說自在五位謂資糧(外凡十信)加行(內凡三十心)見道初修道(二地至七)無學道(八地至佛)此是論定人皆知之今記何故以加行位收十信耶。
答諸論修證皆明五位唯梁攝論但明四位謂願樂地或名勝解行(此收資糧四十心并暖四加行人合名願樂地)餘者並同資持失考論文故名位有濫。
答資持以願樂收加行十信濟緣又以願樂收三賢進退俱失無定涉言。
答唯識論五位(於信樂後引加行故)攝論四位(攝加行歸信樂)資持依論亦引四位於信樂位下細注云此收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此則正用信樂收加行等何嘗以加行收云但唯識論中先列信樂(信住行向)後列加行(暖頂忍世第一)與記列次不同耳。
問觀行雖多不出四種三昧若用今唯識二觀為何三昧所攝耶。
答觀與三昧定慧之言爾雖天台止觀各有行相在今唯識亦未可定判一種且如般舟三昧止觀比念佛為行相南山志修唯識而力行般舟豈得行般舟時而不修唯識耶況是念佛三昧即念息故大師引經云心想佛是心是佛等豈以行坐而可拘乎。
答四種三昧皆唯識攝。
答唯識妙觀通四種三昧行人所修。
問法相宗唯識與今唯識觀同異如何。
答唯識名同圓別有異彼宗說真如凝然不變八識一向生滅復說二諦修然不能即理其入觀也但觀事至第五地方能令觀所以天台指為事觀清涼判為初教良由於此今宗不然雖張兩門收一觀真俗同體因果圓融況宗中不說五性不成三乘定異豈得修觀同彼法相耶廣如所撰辨宗論中言之。
答賢首清涼云異況大師於歸敬中約登地方修之間正同異處幸宜深究。
答今此唯識與彼法相所修不同今家發足並觀彼宗五種差別。
問華嚴法界唯一如來藏心而含二門(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今家唯識雖梨耶而圓通真理況攝論說阿梨耶識即如來藏比夫起信但有二名境無二體義無差別若此談心未有異也但彼明法界四種此談唯識一門立教隨宗未可一也。
答是同若云不同光統律師不應以唯識立華嚴經之宗也況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答華嚴法界唯心觀者未知彼宗於五教中攝屬何教若歸大乘頓教則與今家是同若屬餘四則與今異。
問天台事理二觀與今記總別二觀同異如何。
答天台二觀入觀被機未聞厥旨記家二觀於自意言如上已明不煩配釋。
答天台事理二觀且一往分之然理無所存徧於事何嘗曾有單事之觀者哉若總別觀破之如前。
答天台事理二觀與總別是同其義如上。
問今家偏以唯識無境為即大乘至極恐還同彼自性計故天台常破諸論家云若定執性實墮冥初生覺者耶。
答唯識無境即是雙融二諦圓頓中道之理無境是真(即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