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1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律宗会元-宋-守一-第4页

披閱。恐傳聞濫真故也。又世中持律。略有六焉。一唯執四分一部。不用外宗(如持衣說藥之例文無。止但手持而已)。二當部缺文。取外引用(即用十誦持衣加藥之類)三當宗有義。文非明了(謂狂顛足數睡聾之類)。四此部文義具明。而是異宗所癈(如捨淨地直言說戒之類)。五兼取五藏。通會律宗。(如長含中不令更試外道)六終窮所歸。大乘至極(如掕伽涅槃。僧坊無煙禁斷酒內五辛八不淨財之類)此等六師。各執正言。無非聖旨。但由通局兩見。故有用解參差。此鈔所宗。意存第三第六。餘亦參取得失。隨機知時故也(資持記云。欲曉此□文相大意。須以三問前以激之。問。受體既從四分。祇合專依本宗。何以今鈔備引諸部。約體明隨。其義安在。問。三藏所詮。事理兩異。既宗律藏。何引阿含等經及餘小論。豈非化制不分耶。問。律是小乘。教限須別。安得輙用。華嚴涅槃地持智論。豈非大小濫耶。若不明示。學者俱疑。故此決之。尋文可見)。
第五文義決通意
夫理本絕名。故立名標其宗極。名隨事顯。故對事而備斯文。然考斯律藏。言事並周。但為年代渺邈。聲彩靡追。法為時移。事多殘缺。加以五師捃拾。情見不同。重由翻譯失旨。妄生構立。又為抄寫錯漏。相承傳濫。所以至於尋究。紛慮良多。今總會之。以通其大見。若文義俱闕。但可舉一以例諸。或就理有而成前事。或在文雖具。而於義有闕。便以義定之。故論言以理為正故也。或義雖必立。當部無文。則統關諸部以息餘謗。然文義決通。誠難廢立。自非深明律相。善達開遮。不然。便有累於自心。固無益於他境。故律云。文義俱同。文同義異。文異義同。文義俱異。具舒進止。不勞敘釋。然決判是非者。必總通律藏之旨。並識隨經之文。如上六師所明。乃可究斯教迹。故十誦云。比丘有三事決定知毗尼相。一本起。二結戒。三隨結。應思惟觀察。二部戒律。并及義解。毗尼增一開遮輕重。如五大色。是不淨遮。非色淨不遮。如是等。籌量本末己用也。明了論亦云。比丘能知五相。名解毗尼。不看他面。文略同上。廣如彼說。
第六教所詮意
詮教之文。文雖浩愽。撮其大趣。止明持犯。然持犯之境。境通內外。內謂行心之結業。外謂情事之順違。但令教行相循。始終無犯。則為持也。若生來不學。於法無聞。脩造善惡。義兼福罸。今欲科罪。但使與教相應。不問事情虗實。並名犯也。此通名持犯也。若結篇正罪。窮諸治罸。必令束其方便。攬成業異。使量據覈其實情。輕重得於理教。則斷割皎然。更何蕪濫。此別名持犯也。
第七道俗七部
立教通局意。顯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為二。一謂化教。此則通於道俗。但汎明因果。識達邪正。科其行業。沈密而難知。顯其來報。明了而易述。二謂行教。唯局於內眾。定其取捨。立其綱致。顯於持犯。決於疑滯。指事曲宣。文無重覽之義。結罪明斷。事有再科之愆。然則二教循環。非無相濫。舉宗以判。理自彰矣。謂內心違順。託理為宗。則準化教。外用施為。必護身口。便依行教。然犯化教者。但受業道一報。違行教者。重增聖制之罪。故經云。受戒者罪重。不受者罪輕。文廣自明。所以更分者。恐迷二教之宗體。妄述業行之是非。故立一門。求用蠲別。
第八僧尼二部
行事通塞意。然二部同戒同制。則事法相同。行用儀式。類準僧法。具在諸門。隨事詳用。若辯成犯相者。戒本自分。隱而難知者。具在隨相。餘有約位之戒。謂輕重不同。有無互缺。犯同緣異。而是當世盛行。種相難知者。及別行眾行等法。方列尼別行法中。此但分其宗類。猶未顯其來詮。諸有不同之意。具在大疏。
第九下三眾隨行異同意
二眾沙彌。若約戒體。同大僧無作。撿其本數。唯顯於十。就餘隨行。類等塵沙。結罪居第五篇。就位在諸戒末。自外行法不同。取捨有異者。各就別篇具明。式叉摩那。六法是其學宗。戒體更不重發。自餘隨行對治。同諸三眾學之。必有不同。具如尼別法所顯。
第十明鈔者
引用正文。去濫傳真科酌意。初明引用正經。次明世中偽說。後明鈔興本意。初言正本者。僧祇律(是根本部。餘是五部)。曇無德部(四分律也。鈔者所宗)。薩婆多部(十誦律也)。彌沙塞部(五分律也)。迦葉遺部(解脫律。此有戒本)。婆麤富羅部(律本未至。此依大集分別)。毗尼母論。善見論。摩得勒伽論。薩婆多論。(并傳)毗奈耶律。明了論(釋正量部。并真諦三藏疏)。五百問法。出要律儀(梁武帝準律集)。自餘眾部。文廣不列。并大小乘經。及以二論。與律相應者名隨經律。並具入正錄。如費長房。開皇三寶錄十五卷中。次明諸師異執。法聰律師。覆律師(出疏六卷)。光律師(兩度出疏)。理隱樂(音岳)三師(各出鈔)。遵統師(疏八卷)。淵律師(有疏)。雲暉願三師(各出鈔疏)。洪勝二師(有鈔)。首律師。(有疏二十卷)礪律師(有疏十卷)。基律師(有疏)。已外曇瑗。僧祐。靈裕諸師。已下及江表關內河南蜀部。諸餘流傳者。並具披括。一如義鈔。次明世中偽經。諸佛下生經六帙。淨行優婆塞經十卷。獨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