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財物或朋友等)。怨亦三品。一上怨(奪我父母性命等)。二中怨(奪我兄弟性命財物)。三下怨(奪我朋友性命等)。不怨不親為一品。於此七種。等行慈心。止屬現境。明非普徧。戒要周者。三世十方。無不該故。則知本體。微惡不容。纖塵莫立。比於明鏡。喻若瑠璃。眾聖所稱。良由於此。無論善惡。好者惡者。無所擇故。若不盡斷。則有二過。一惡心不死。二隨戒增減。後自引之。
決戒防過未非。緣境通三世
疏又云。問。戒緣三世境。現境是所緣。斯則是現非。何言不防者(躡前緣境以難防非)。答。緣在懸對。未即非起。願欲斷除。不妨緣義。若論其防。正在敵對。現在之境。不定說非。六塵為妙行。可唯無學。一境有異見。乃通人畜。興治有功。非不能陵。防未非也。治弱非壯。不說能防。依教懺蕩。名防過非。故無現非。記云。現境無非。六塵為妙行者。謂觀境空寂。可唯無學。謂不專極聖。一境異見。如人見水。天見瑠璃。鬼見膿河。魚見窟宅。此明現境。或見為空。或隨心異。不定為非。故無可防也。疏云。更為重舉。現在未起。不名為罪。纔起落謝。即名過非。故文云。現在念念不住故。可分明見。記云。文即涅槃。彼云。色有三種。過去。未來。現在。過現不可害。何以故。過去過去故。現在念念滅故。遮未來故。名之為殺。前念過去。後念未來。於此理益明。故云可見。
依多宗示心境
疏又云。能緣心者。局在一念。所緣境者。唯現在一念。(異前成宗。通於三世)以過未是法數(彼以過未二境。但有名句。法入所收。故為法數)。非眾生數(現在有情為眾生數。由別脫戒。依有情發。過未無情。即非戒境)。故論云(雜心論也)。別脫依生起。發戒亦現在。一念心中得。防非亦過未。現在無非故。語其戒境。有緣斯是。略舉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等相。乃至如來。涅槃諦理。並是戒緣。但有損壞毀謗之義。問。六趣生外。更有發否。答。如來非趣攝。中陰亦復爾。故心論云。四生收諸趣。中陰非趣攝。以趣是到義。中陰但傳識(言傳識者。捨此趣彼。中間未至。故名中陰)。
戒須徧境
疎又引俱舍云。若不從一切眾生。則無戒也。以戒善隨徧。異此則惡意不死故。又於眾生。離五分別(五種分別悉能障戒。故須離之。方發戒品)。一於某生我離殺等(如云我不殺猪羊等)。二於某分我能持之(分即是支。如云我持不殺支等)。三處四時。乃至月日。(三處如云於此國能持。四時如云今年此月此日能持)五離某緣。謂除闘戰事。(謂平時能持。或值此緣即不持)若作此受。但得善行。不得名我。又云。於非所能境。云何得戒(力分可持。名所能境。力所不堪。名非所能境。意謂所能得戒。於義可知。非得能境。云何發戒)。以屠者持野獸戒。獵者持家畜故。(上舉事以徵下為義以釋)由不害一切眾生命。故得戒。若從所能境則有增減。能非能。互轉生故。謂獵持猪羊戒。死生麞鹿中。戒則減也。或鹿生羊中。戒則增也。屠者例爾。由戒得捨。必假因緣。今此增減。深乖戒義。縱離此緣。有何過耶(此二句難破前義。縱不假緣。自然增減。理亦無過也)。惡心不死故(謂前義但持所能。非能不持者。則惡心不死也)。謂持家畜。行獵不獲。路逢猪羊。心還起殺。夫論戒者。普徧生境。俱無害心。方成大慈行。群行之首。豈隨分學。望成大善。義不可也。
約境明戒量
疏又引多論云。一一眾生。身口七支。若不受戒。皆因起惡。由受戒約。同翻為善。三種善根。歷於七支。成二十一。餘則例知。若以互起。則例七門(即七毒也)。淫境士(男也)女。隨分二三(男大口二道。女加小道。則有三也)。女人身九。六十三戒。男子身八。五十六戒。自餘非情。地水火風。虗空草木。凡聖教理。隨有一境。起過塵沙。今反從善。成塵沙戒。則無量矣。如善生云。眾生無量。大海無邊。虗空無際。草木無數。戒善同爾。亦無分齊。故多論云。於非眾生。亦得無量。戒善功德。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下至金輪。傷如微塵。皆得其罪。一一塵處。今翻戒善。復無量也。如壞一草。萠芽葉花。一一得罪。反罪成福。又無量也。鈔(中一)引多論云。於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上至非想。於一切眾生上。可殺不可殺。乃至可欺不可欺。此一一眾生。乃至如來有命之類。以三因緣。一一得戒。又以此推出家僧尼。及下三眾。奉戒德瓶。行遵聖迹。位高人天。良由於此。端拱自守。福德恒流。了論云。四萬二千。福河恒流。解云。謂四萬二千學處。一切恒流。其猶河水。洗除破戒煩惱。言四萬二千者。謂根本戒。有四百二十。所以爾者。如婆藪斗律。戒有二百。多明輕戒。優婆提舍。戒有一百二十一。多明重戒。比丘尼別。戒九十九。合成四百二十。是一一戒。有攝僧等十功德。一一功德。能生十種正行。謂信等五根。無貪等三善根。及身口二護。一戒即百。合成有四百二十。豈非四萬二千。又解云。無願毗尼者。謂第三羯磨竟時。四萬二千學處。一時並起。無一戒不生。故稱無願。據斯以求。戒德恒流。
示受前策導意
羯磨經(上卷)引薩婆多云。凡欲受戒。先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