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1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律宗会元-宋-守一-第11页

髮披衣。倚僧坊立。祈聽受戒。時為三請。便授敬法。必具依行。即感具戒。記云。女性鄙弱。人少敬信。故無弘化之益。反更毀辱正法減半。由佛不許。却還城中。輙自變形。復至祇桓倚門而住。阿難代請。佛令傳教。能行八敬。即與出家。愛道等聞。即發具戒。疏又云。二十眾受者。為明女報。惑深智淺喜生慢怠。必欲受具。僧尼各十。方發勝心。又云。若依神州。自宋已前究勘僧史。尼一眾受(謂從大僧一眾邊受)。如諸律中。八敬受者。但專愛道。餘五百尼。十一眾受。故求那跋摩(此翻功德鎧)。聖者言。若無二眾但一眾受。如愛道之緣者得也法。必須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戒善心轉增然後受具。得法味故。好樂堅固。難可退敗。不破威儀。一時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儀。如遊大海。漸漸深也。又云。眾生得道藉緣不定。或依十戒。乃至具戒。故致如來說斯次第。
三衣興意
鈔(下一)引薩婆多云。欲現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種外道無此三名。為異外道故。分則功德論。為三時故制有三衣冬則著重。夏則著輕。春則著中。亦為諸蟲故。智論云。佛聖弟子。住於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身無耻白衣多貪重著也。十誦為異外道故。便以刀截知是慚愧人衣。雜含經云。修四無量者。並剃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也。準此而名。則慈悲者之服。華嚴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等。四分云。懷抱於結使。不應著袈裟。薩婆多五意制三衣也。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故。二不能有慚愧。三不中入聚落。四乃至道行不生善。五威儀不清淨。故制令畜三。便具上義。僧祇云。三衣者。賢聖沙門標幟。鉢是出家人器。非俗人所為。應執持三衣瓦鉢。即是少欲少事等。當宗外部。多為寒故制三。四分又云。三世如來。並著如是衣。故業疏云如律中說。如來因諸比丘畜長不自節約。是以初夜著一衣。乃至後夜著第三。明旦因制。如衣法初。
引示功能
又引大悲經云。但使性是沙門。汙沙門行。形是沙門。披著袈裟者。於彌勒乃至樓至佛所。得入涅槃。無有遺餘。悲華經云。如來於寶藏佛所。發願成佛。時我袈裟有五功德。一入我法中。或犯重邪見等四眾。於一念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二者天龍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者若眾生共相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者若在兵陣。持此小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若我袈裟。無此五力。則欺十方諸佛。濟緣(四上)引賢愚經云。佛告阿難。古昔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於山林中。有一師子。名[跳-兆+茶]迦羅毗(秦言堅誓)。軀體金色。光相明顯。時獵師剃頭著袈裟。內佩弓箭。以毒箭射之。師子驚覺即欲馳害。見著袈裟。念言此人不久必得解脫。所以者何。此染衣者。三世聖人標相。我若害之。則為惡心。向三世聖賢。
制斷蚕帛緣起
鈔(中二)引四分云。因比丘至養蚕家。乞未成已成緜作三衣。便待看暴繭作聲。因訶制云。若純作。若雜以毳劫貝。若麻及餘縷雜作成者。若斤斧細剉。和泥塗壁及埵。乃至僧祇云。紐揲經緯穿雜者。一切捨墮。受用得越。
又大教永斷之文
鈔又引央掘經。繒綿皮物。若展轉來。離殺者手。施持戒人。不應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不破戒。涅槃云皮革履屣。憍奢耶衣。如是衣服。悉皆不畜。是正經律。今有一方禪眾皆著艾布豈非順教。
  記云。已前律制。但據蚕家。大教轉來。不許受用。乃知聲聞行劣但取離非。菩薩慈深。遠推來處。雖離。
  非殺來足踏(坐具)身披(三衣)皆沾業分。非大士可忍。豈此丘所宜。請考經文。少懷信仰。廣敘利害。見章服儀。離殺手者。非蚕家故。不受應法。大小俱順故。受者非悲。違大順小故。小從大出。望制雖順。約義還違。故知持戒行慈。方符聖旨。縱情受用。全乖道儀。故章服儀云。且自行悲之語。終為永斷之言。據此為論。頗彰深切。次引涅槃。乃終窮囑累決了正教。明文制斷。何得遲疑。
舉現事以斥妄行
記云。據僧傳中所敘。南嶽道休二師。不衣綿帛。並服艾絮。故祖師云。佛法東漸幾六百載。唯斯衡嶽。慈行可歸。今時禪講。自謂大乘。不拘事相。綾羅闘美紫碧爭鮮。肆恣貪情背違聖教。豈不聞衡嶽但服艾絮。以御風霜。天台四十餘年。唯披一衲。永嘉食不耕鋤。衣不蚕口。荊谿大布而衣。一床而居。良由深解大乘。方乃專崇苦行。請觀祖德勿染邪風。則稟教修身真佛子矣。
示衣財體如非
業疏(四上)云。但以邪心。有涉貪染。為利賣法。禮佛讀經斷食諸業。所獲贓賄。皆曰邪命物。正乖佛化。故特制也。如經中說。比丘持糞掃衣就河所洗。諸天取汁。用洗自身不辭穢也。外道持淨氎。次後將洗。諸天遙遮勿污池也。由邪命得。體不淨故。以此文證。心清淨者。是正本也。雖求清淨。財體應法。綾羅錦繡。俱不合故。世多用絹紬者。以體由害命特須制約。今五天及諸胡僧。俱無用絹作袈裟者。親問彼云。以衣為梵服。行四無量。審知行殺。而故服之。義不應也。以法衣順道。錦色班綺。耀動心神。青黃五綵。真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