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則失決定不退之益。隨發隨得堅固進趣之益。
○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疏。始行菩薩。業多不定。且人身難得。堪為道器。不慎遊行。致有夭逝。在危生念。所喪事重。以不慎。故制。七眾同。大小俱制。
發隱。堪為道器者。如裴丞相所謂六道之中。可以整心慮。趣菩提者。惟人道為能耳。是知染心所就。雖號革囊。聖道攸資。實為重器。應須貴之保之。而乃不慎遊行。甘心夭逝耶 忍力未充。臨危之際。生大苦惱。因墮惡處。故曰所喪事重也 今新學僧。動云委命龍天。實則毫無見處。夭逝之禍。疏有明文。可不慎歟 五戒堅持。方得人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絕。持戒難。則人身不易明矣。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缾。鉢。坐具。錫杖。香鑪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牀。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常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誦戒時。當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若結夏安居時。亦應一一如法。若行頭陀時。莫入難處。若惡國界。若惡國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合注。常應二時頭陀者。春秋調適。遊行化物。無妨損也。頭陀或云杜多。此翻抖擻。有十二法。皆是遠離勝行。聖所稱歎。一。在阿蘭若處。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果蜜等漿。七。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塚間住。十。樹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冬夏坐禪者。大寒大熱。常應靜坐。結夏安居者。夏行尤為妨道。故須結制九旬也。楊枝所以淨口。澡豆所以潔身。三衣者。一僧伽棃。名上衣。二鬱多羅僧。名中衣。三安陀會。名下衣。缾有三種。一淨缾貯水供飲。二隨用缾。貯水洗手。三觸缾貯水。洗大小便處。鉢者。具云鉢多羅。此翻應器。謂體色量三皆應法。體用瓦鐵二物。不得用金銀銅木七寶等。色以油麻熏成。量則隨其腹量。分上中下。最大不過三升。最小不過升半。坐具者。梵名尼師壇。此云隨坐衣。所以護身護衣護臥具也。錫杖豎聖賢之標。香鑪修清淨之供。漉囊為救物之具。手巾為除垢所需。刀子長不過三指。闊不過一指。所以便用。火燧為防熱食。兼為除冥。鑷子為拔鼻毛。繩牀隨處捿息。皆百一所需中物也。經契一心。律規三業。佛像標心極果。菩薩形像托志真因。既皆切於日用。亦可即事表法。故以如鳥二翼喻之。彼不知法義。惟汲汲以十八物為務者。固非大士宏規。倘竟高談名理。而脫略事相。恐亦非佛本意。必事理俱備。庶二翼無損耳。布薩但舉新學者。久學菩薩。自不待言也。披九條等者。九條即僧伽黎。七條即鬱多羅僧。五條即安陀會。此但指比邱比邱尼言之。若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止許用縵條衣。名為無縫袈裟。在家二眾。於誦戒及入壇時。亦得用無縫衣。餘時不得。然善生經云。若優婆塞。不儲畜僧伽黎衣鉢錫杖。得失意罪。此特制令儲畜。非制令日用。又僧伽黎等。即縵條之服。加以三種法號。所謂無縫三衣。不同比邱之九條七條五條也。一一如法者。如法具十八物。及如法誦戒等 此是遮業。正制冒難遊行。兼制備十八物。如法誦戒。葢冒難遊行。恐致夭逝。在危生念。所喪事重。大士雖宜為法忘身。豈應不慎招損。譬如儒者。雖有殺生成仁之事。亦云知命者不立巖牆下也 三緣成罪。一。難處。謂惡國界等。二。難處想。六句。二重。二輕。二無犯。三。正遊行處。步步結輕垢罪。或先非難處正遊行。難事忽起。此亦非犯。又善生經云。若優婆塞。險難之處。無伴獨行。得失意罪。准此。則設有事緣。多伴同往。非犯。又云。優婆塞若犯國制。得失意罪。亦應此戒兼攝也 大小不全共。同者。同不得冒難遊行。異者。大士制十八物。聲聞惟制六物隨身。謂三衣。坐具。鉢及漉囊。餘非所制。大士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聲聞須有四人以上。方差一人高坐而誦。若三人二人。即相向布薩。若惟一人。即心念布薩。具如律中。未受具者。不宜先知。故不委明 開遮者。或為求法。或為度生。冒難非犯 果報者。遇難多作退道因緣。不遊堪使身心進道 附。有出家優婆塞夷。有在家優婆塞夷。出家者名近住。在家者名近事。與比邱。比邱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共稱九眾也。
發隱。春秋遊行。無妨損有二。一則慎時。不傷己身。二則護生。不傷他命也。四受一食法。疏云。一坐食。謂一坐食畢。不二坐也。阿蘭。即阿練。此云遠離處也。結夏安居。不言結冬者。省文也。袈裟。此云間色服。即壞色衣也。此因色立名。又云去穢。又云離著。又云消瘦服等。此從義立名。一切難處云者。兼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