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夕]。蘭[葸-十+夕]。興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合注。茖[葸-十+夕]即韭。慈[葸-十+夕]即[葸-十+夕]。蘭[葸-十+夕]即小蒜。興渠。此方所無。一切食中。雜有此辛。亦不得食。非但戒單食也。此是遮業。臭穢妨於淨法。故制。四緣成罪。如食肉戒 開遮者。病非蒜等不愈。須處僻靜別室食之。不得入佛塔僧堂。不得入僧浴室。不得上都圊內。俟斷食更七日後。臭氣都盡。沐浴浣衣。香薰入眾。具如律明 果報者。佛頂經云。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舐其唇吻。福德日消。長無利益。修三摩地。善神不護。魔王得便。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第五不教悔罪戒
疏。怙惡長過。故制。出家二眾全犯。餘三眾及在家。雖未有僧事利養。見過不令悔。亦犯輕垢。大小同制。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一眾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合注。八戒者。八關齋法。又地持八重。五戒者。清信士女所受。十戒者。十善戒。沙彌十戒。又此經十重。毀禁者。總明犯一切戒。即毀三世諸佛明禁。七逆現在下文。八難乃犯戒果報。一。地獄。二。畜生。三。餓鬼。四。盲聾瘖瘂。諸根不具。五。生邪見家。世智辯聰。六。佛前佛後。七。北洲。八。無想天。一切犯戒罪者。若大若小。若重若輕。若因若果。皆教懺悔。教懺悔者。以見。聞。疑。三根舉事。令改往修來。捨過遷善也。梵語懺摩。是此方請忍請恕之意。即表除於往愆。悔乃此方之語。義稱惡作。謂追責前來所作是惡。決志改途易轍。即表修於來善。同住同利。是共食味。布薩說戒。是共法味。理應如法舉罪。故不舉不教者犯也。
發隱。布薩。此云相向說。罪半月舉罪懺悔。如是住者。皆清淨聚。故云淨住。
合注。此是遮業。四緣成罪。一。有罪。二。有罪想。若實謂無罪者。非犯。三。不教心。戒本經云。瞋心不舉。是染污犯。懶惰懈怠。非染污犯。四。默然同住不教悔。是一罪。同食味。復一罪。同法味。又一罪。隨事各結。不犯者。戒本經云。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伏。若護他心。若護僧制。又云。見眾生造今世後世惡業。以慊恨心。不為正說。是犯染污。不犯者。若自無智。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識。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為正說。於我憎恨。若出惡言。若顛倒為。若無愛敬。若復彼人性弊[怡-台+龍]戾 又自不悔過。亦應此戒兼制。不教人悔。惟是遮業。自過不悔。兼得性業也 七眾不全同。比邱應舉七眾罪。比邱尼得舉六眾罪。不得舉比邱罪。若與比邱親里知識。私相勸諫。無罪。式叉摩那得舉五眾罪。不得舉比邱比邱尼罪。沙彌得舉四眾罪。不得舉上三種罪。沙彌尼得舉三眾罪。不得舉上四眾罪。在家二眾。得舉自類罪。不得舉出家五眾罪。若親厚知識。私相勸諫。皆悉無罪。又在家二眾。無同利養事。惟有不舉。及同布薩二過 開遮者。僧祇律云。若彼人兇暴。若依王力。大臣力。兇惡人力。或起奪命因緣。傷梵行者。應作是念。彼罪行業。必自有報。彼自應知。爾時但護根相應。無罪。又四分律云。內有五法。應舉他。以時。不以非時。真實。不以不實。有益。不以減損。柔軟。不以麤獷。慈心。不以瞋恚 果報者。大涅槃經云。若善比邱。見壞法者。置不訶責。驅遣舉處。是人佛法中怨。若能責遣。當知得福無量。不可稱計。菩薩善戒經云。旃陀羅等。及以屠兒。雖行惡業。不能破壞如來正法。不必定墮三惡道中。為師不能教訶弟子。則破佛法。必墮地獄。優婆塞戒經云。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畜養弊惡弟子。不能調伏。何以故。是惡律儀。殃齊自身。畜惡弟子。不能教誨。乃令無量眾生作惡。能謗無量善妙之法。壞和合僧。令多眾生作五無間。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發隱。問。教而不改。應免罪否。荅。世儒有言。教訓不嚴。師之惰也。學問無成。子之罪也。教而不改。教者何尤焉。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疏。喪染資神之益。故制。七眾同犯。大小不全共。
合注。小乘未滿五夏。未諳律藏。見有持律人來。應請。餘非所制。大乘求法無厭。一切應請。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牀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嗔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疏。言大乘同見同行。簡小乘。
發隱。法師者。不必是講經論師。凡通達大乘法者。皆是也。大乘同學等者。先言大乘師。次言大乘友。皆當供請。
合注。日食三兩金者。極勢之語。三時者。中前。中後。初夜。瞋心者。恚彼法師。患惱者。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