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如前倩菩薩中說。
三十五。索物須與
菩薩。有人從索飲食所須。不與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自無物。若索不淨物。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王所制。若護僧限。是名不犯。
三十六。誨給弟子
菩薩。弟子應隨時教誨。若弟子有乏。應從篤信人邊勸索供給。若惡心瞋心。不教誨。不供給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教供給。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護僧限。若病。若無巧便。若倩人教。若弟子福德能致供養。若弟子本是外道。無好善心。是名不犯。
三十七。慈心護他
菩薩。以瞋心惡心。不護他意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護他意。犯輕垢罪。不犯者。若非法事。若病。若有僧限。護多人意。若外道。若為調伏滅惡增善。是名不犯。
三十八。讚揚他善
菩薩。見他德行。不能稱讚。以惡心瞋心隱藏他善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稱他善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不樂讚歎。若病。若無巧便。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護僧限。若知聞讚更生驕慢。若彼無實德。若言似善。實無善義。若為外道。若讚時未到。是名不犯。
三十九。如法治眾
菩薩。為多人頭首。見諸眷屬。不如法事。應呵應擯。若瞋心惡心。捨不呵治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惡性健瞋。不受教呵。若待時教呵。若畏破僧。若知彼質直。宿習少羞。喜數犯悔。是名不犯。
四十。隨機應現
菩薩。有神通變化。應為眾生。隨時變現。或方便恐怖。令生信心。若畏信施。不現變化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人深著惡法邪見。若是外道。若罵賢聖。若著邪見。若狂苦痛。是名不犯。
持戒獲益分第四
菩薩戒聚成就。具足無量妙果。以是戒聚因緣力故。具足尸波羅蜜。受者雖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具足五事功德。一者。常為諸佛菩薩所護念。二者。受常淨樂。三者。臨終無悔。四者。捨身得生諸佛世界。五者。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受持菩薩戒者。不自為身。唯為利他。及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戒。悉是過去未來現在。恒河沙等諸佛菩薩之所成就。乃至十方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菩薩弘慈。普恩及六道眾生。三塗八難苦惱。十方無不蒙益。
功德不可計 福慧如虗空 略說其要竟 歡喜禮奉行 普發菩提心 福慧命得成 慈悲男女長 喜捨次第生 一切成佛道 永盡無有餘 十方同其願 巍巍無極尊
無師自受分第五
欲為菩薩優婆塞。放逸五戒威儀者。若無師從受處。爾時受者若無師。應向佛像前。自誓受菩薩優婆塞威儀。應如是作禮。偏袒右肩。胡跪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住大地諸菩薩等。今於諸佛前。欲受一切戒。學一切菩薩戒。優婆塞五戒威儀。攝一切善法菩薩戒。為利眾生戒。是戒。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我亦如是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竟。其餘諸事。應如前廣說。
具五遠離分第六
離欲優婆塞。具行五戒。遠離身四惡。一者殺。二者盜。三者婬。四者飲酒。遠離口五惡。一者妄語。二者惡口。三者兩舌。四者無義語。五者綺語。遠離五邪命。一者賣肉。二者沽酒。三者賣毒。四者賣眾生。五者賣兵仗。遠離嚴飾五事。一者香。二者華。三者瓔珞。四者香油塗身。五者香薰衣。遠離放逸五事。一者歌。二者舞。三者作樂。四者嚴飾樂器。五者不往觀聽。此五戒。隨力所堪。若能終身具持五為上。若不能。隨持多少年月日夜。乃至須臾。亦得暫持。不但如持全。念佛臨涅槃。敕四大聲聞。及六應真。吾滅度後。如是真法之中。若出家二眾。淨持禁戒。及在學二眾。隨力多少。心次近持上戒者。若造房舍牀蓐。衣服飲食。一切順道資生之具。施四方僧。及諸賢聖。汝等盡應受請。若不受者得罪。以此觀之。賢聖不遠。感至則應。若作功德。先當竭力受持上戒。然後至心請四方僧。及諸賢聖。若不能終身。至一日一夕者善。若不能者。設供之時便受。罷便止。此諸賢聖。皆來受請。
如法懺悔分第七
若有所犯。即如法悔。此一切菩薩。犯當突吉羅罪。當向大小乘人。能解說。能受悔者。如法懺悔。若菩薩以增上煩惱。犯波羅彞處法者。失律儀戒。應當更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彞處法者。當向三人。若過三人。長跪合掌。作突吉羅懺悔。所犯罪多。作是說言。大德。憶念我某甲。捨菩薩毗尼。如所稱事。犯突吉羅罪。餘如比邱突吉羅罪懺悔法說。若下煩惱。犯波羅彞處法。及餘所犯。向一人懺。
此下有禮三寶。並發心立願。禮四方佛儀則。及受繩牀法。受錫杖法。結座移行受食等法。以係戒外餘文。未錄。閱藏自悉。
附辯五則
一辯稟戒
按諸律部。戒分七眾。名位各別。在家出家。倫次不同。其出家五眾。俱可作在家稟戒之師。其義有二。一。謂發心定期。恐大僧難遇。有失利益。若有比邱。當從求受。若無比邱。即於比邱尼前求受。若二部大僧俱無。即於式叉摩那尼受。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