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即用五停言五停者停住也謂作此觀時於五處停住其心思惟觀察又曰停息也謂停息煩惱等故觀者即意識心王與慧相應推求觀察故名觀。
【科】因修此觀現惱不行得小解脫所由之處戒定調柔漸證神通名大解脫十障滅盡名真解脫莫不因今五停觀法如是修入名為淨心。
現惱不行者伏故不起也未是真斷故言得小解脫也所由由從也因也神通總包六通也若惑未盡證未究竟故言漸若見思惑盡證無學果方名解脫又對前小故得大名十障者即十地中每一地破一障也若至等覺如唯識破十一種障是也又唯識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斷佛地障即入妙覺方名真解脫也如是大小兩果莫不由五停心為入道初門。
【科】偈曰。
【科】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觀不淨 背捨得解脫 欲竭即得定 若當逐講論 念欲轉熾盛 是即非對治 下道入險徑
欲情下即多貪眾生貪於欲境佛令修不淨觀可以對治然貪境雖多不過四種一顯色(青黃赤白)二形色(長短方圓)三妙觸(身分細滑)四供奉(供承祇奉)治法亦四一青瘀(說文曰積血也)想(治顯色貪)二爛壞想(治形色貪)三蟲蛆想(治妙觸貪)四死屍想(治供奉貪)俱舍但作一骨鎻觀通治四貪背捨下二句指益當逐講論等者謂講屬散心未能防禦則欲情轉復熾盛要在修觀定力對治像法決疑經明法師過者所謂但外求文解而不內觀修心又曰非禪不慧偏慧不禪一翅一輪豈能遠運念下指過險徑喻但逐言論喪觀行也。
【科】
自知瞋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凉 成就善律儀 若當逐講論 非治徒勞疲 貪瞋更增長 重被煩惱羇
瞋恚下即多瞋眾生令修慈悲觀可以對治當以怨親處中(怨親各分三品并處中成七)運三樂等施(佛菩薩天樂也)從易至難令七品人皆獲三樂則調心平等此觀若成瞋病即遣毒火瞋心燥熱故如火也用觀息滅故得清凉若當下倣上而作下亦例然如唐傳感通曰明琛齊人少遊學西河以通鑒知譽然經論雖富偏以徵難為心甞造蛇熱論若葛亮陣圖常山蛇勢大業之季大有學之後因潞州僧講法華琛求捔試其僧知琛論道難抗乃以情告且贈絹十四琛受而不去欲聽一講此僧戰灼事不獲己如常消文琛後入堂齎絹於眾曰高座法師昨日遺絹請不論議然佛法宏廣是非須分高座爾時神氣奔勇泰然待問難雖重疊答無不通琛精神擾攘思難無從曰高座法師由來暗塞如何今日頓解若斯當是神助耶合堂大笑琛即出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心氣滿噎而不下雖同伴解諭步步歎嗟登嶺困極止一樹下便解剔衣裳赤露而臥仍自動轉語伴曰我今煩惱意欲作蛇先造蛇勢論今報至矣卿可上樹蛇心若至則有吞噬之害言訖全身作蛇長五丈許趣谷而下其伴目驗至鄴說之貪瞋者貪應是令字以貪屬上科所治理非載言。
【科】
自知愚癡多 諦觀十二因 始悟輪迴苦 了知無我人 若當逐講論 見諍終日喧 放本求枝葉 不能拔斷根
愚癡下則多癡眾生令修十二因緣觀可以對治十二因緣者即無明等十二支也約三世因果治三世愚癡俱舍云說前後中際為遣他愚惑意云說前際遣過去愚(即無明行二支)說後際遣未來愚(即生支老死支)說中際遣現在愚(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八支)於中有逆順兩觀順觀無明至老死所謂無明滅故行滅等逆則觀老死至無明所謂老死支滅由生支滅等因此便能對治癡病始悟下亦指益由悟故不受流轉若泯流轉則無我人眾生見諍下即爭鋒唇舌之間鼓論不形之事也放本即不修因緣觀枝葉即逐講論根喻愚癡。
【科】
自知我慢多 諦觀十八界 方得無人解 吾我病即差 若當逐講論 反益三塗債 計我常求勝 名利自杻械
我慢下即著我眾生作界分別觀可以對治我者以主宰自在為義以眾生不了肉身虗假妄計有我因着我故其慢即生令觀十八界但是假緣而有於中利觀六界以迷少法鈍觀十八界為迷多法所謂外六境界中六識界內六根界行人若觀內六根界但有生長所依之義外六境界但牽心所緣之義中六識界但有緣慮了別為義則主宰自在之我復何所寄此觀若成則能覺悟了然無我故曰方得無人解又執吾我之病自然差矣杻械即桎梏(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喻名利二種拘禁於人不閑豫也。
【科】
自知亂想多 常數出入息 覺觀漸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當逐講論 喧塵未能息 遞互相是非 何時滅事識
亂想下即多思覺眾生亦名散亂眾生亦名尋伺眾生佛令修數息觀可以對治如下本篇自辨此不委明覺觀漸得成者成字誤當作滅字以覺觀即尋伺是所治病梵云毗恒迦此云尋毗庶羅此云伺舊云覺觀成論云若心散行數數起生是名為覺散心少微則名為觀是二法者遍在三界以是心之麤細喻如打鈴初聲為覺餘聲為觀加我下觀行若成散亂即滅則戒定慧俱勝故有力也遞互下即以己為是斥他為非自謂握靈蛇之珠抱荊山之玉也事識楞伽經說心有三種識謂真識(如來藏)現識(第八識)分別事識(前六識)又獨名意識為事識故起信云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藏師釋曰能分別去來內外種種事相故。
【科】此是毗曇中七方便法五停觀成名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