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以無自性是空義緣起現前是有義。
【科】或約用分三一有力不待緣二有力待緣三無力待緣初即全有力後即全無力中即亦有力亦無力以第四句無力不待緣非因或不論也是故唯有三句也。
【科】或分為六謂開三句入二門故也如前辨。
分三句入空有二門。
【科】或分為九謂於上三義隨一皆具彼三故何以故若非有力即無無力是故隨一具三故有九也。
謂前約用開三句中隨一皆具彼三義故何以故一具於三若非下約力用相資而釋故一中具三故成九也。
【科】或分十二謂於上六義空有二門不相離故隨空即有隨有即空空有有六有空亦六故有十二也。
據上六義以空有相即有空空有故各具六共成十二也。
【科】或分十八謂於上六義中一一皆有三義故一體有無二力有無三約待緣不待緣三六成十八也。
一約體有空不空義二約用具有不有義三約緣待不待義三六成十八也。
【科】或分為三十六謂於上六義隨一皆具六何以故若無一餘皆無故餘門思而准之。
以互相資成若無一餘不成故。
【科】第五融攝者然此六義以六相融攝取之謂融六義為一因是總相開一因為六義是別相六義齊名因是同相六義為不壞相是名異相由此六義因等得成是成相六義各住自位義是壞相。
要問云其六義及前因果理事相成更以六法顯之所謂總總成因果也二別義別成總故三同自同成總故四異諸義自異顯同故五成因果理事成故六壞諸義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所述緣起並悉遍通隨有事成驗思可解耳。
【科】問六義六相分齊云何答六義據緣起自體六相據緣起義門以法體入義門遂成差別。
搜玄云六義六相共成者六相有二義一順理二順事此二義中順理義顯順事義今據自體義門分異為此經主別將六相照令入理故。
【科】如以六義入四句顯去非故即順三乘入六相顯自德故順一乘是故四句與六相俱為入法方便也。
四句則體用二種如前句數料揀中列入法方便者探玄云泛論方便有三種一發起方便謂如加行發起根本即七方便等二無住方便謂由悲智巧相導引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如方便度等三集成方便謂諸緣起巧相集成如六相方便等。
【科】第六約教辨者若小乘中法執因相於此六義名義俱無。
孔目云依小乘教六因四緣相攝不與三乘同何以故不原因緣理故今六義小乘名義俱無。
【科】若三乘賴耶識如來藏法無我因中有六義名義而主伴未具。
要問云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稱法界故孔目云三乘初教分達法空知法次細故約事委說熟教已去究竟法空會事從理故不多說。
【科】若一乘普賢圓因中具足主伴無盡緣起方究竟也。
孔目云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緣理事教義人法因果等又總唯有因緣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盧舍那佛普賢行因成就因果果與三乘等別。
【科】又由空有義故有相即門也由有力無力義故有相入門也由有待緣不待緣義故有同體異體門也由有此等義門故得毛孔容剎海事也思之可解耳。
探玄云由此義故諸法相即無所障礙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皆此義也是故無盡大緣起法無礙自在皆從此門而開現矣。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三(之上)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三(之下)
【科】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第三。
夫法界緣起自在無窮今以要門略攝為二一者明究竟果證義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隨緣約因辨教義即普賢境界也。
太一云一乘緣起自體法界不同大乘緣起但能離執斷常諸過等此宗不爾一即一切無過不離無法不同也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所言因者謂方便緣修體窮位滿即普賢是也所言果者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謂十佛世界海及離世間品明十佛義是也。
【科】初義者圓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說其狀相耳。
以性海果分是不可說義謂圓融理智普別行等相即相入無礙自在是也。
【科】如華嚴經中究竟果分國土海及十佛自體融義等者即其事也。
然彼十佛所依有二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二世界海有三類一蓮華藏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
【科】不論因陀羅及微細等此當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即其事也。
法界緣起之內有法有義法當果分義屬因分縱因陀羅及微細等義今亦不辨以圓融極果絕於說相所以不可以言說。
【科】問義若如是何故經中乃說佛不思議品等果耶答此果義是約緣形對為成因故說此果非彼究竟自在果所以然者為與因位同會而說故知形對耳。
果分不可說者太一問不思議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於因門說耶答雖是果德對緣以辨果非究竟圓寂之果是故與因同會說也。
【科】第二義者有二一以喻略示二約法廣辨。
至相云今約教就自體相辨緣起者於中有二一者舉喻釋成於法二者辨法會通於理。
【科】初喻示者如數十錢法所以說十者欲應圓數顯無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