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160页

貪等起者故。二次二心名使。以是性成煩惱。隨人名使故。今謂即是十使大煩惱也。三次四名生。約所生處相以名故。人中心小。故名小心。欲天以廣於人。故名廣。色天心大於欲天心。故名大。無色天中。初二空定心緣無邊空境無邊識境故。能緣心亦無邊量。故名無量。此二心是八解脫中二解脫定心也。復二解脫定心由捨前無邊心境。但觀無所有及微細想。緣無相境。非緣邊量境界分齊。故不名無量也。四次四心名字三昧。一創習定未深名略。二久習能熟漸明得名非略。三不專住習定名散心。四專住習定名不散也。五次二心名得三昧。謂得心一境性故。名定心。不得心一境性故名非定心。六次二心名得解脫者。有縛無縛。謂已脫二障者心。未脫二障者心。七次二心名妄行正行。名於名聞中現起希望。順不順故。謂順希望名聞是妄行也。不順希望是正行。論經中云求心不求心是也。今此經略無此二心。或即此云雜染心非雜染心是也。八未得四心名餘凡夫增上慢者。麤細習行故。謂有上無上廣非廣等。此雖隔雜染心。排次應爾。麤細習者。外凡慢麤。內凡慢細。細慢是彼麤家之餘。名為麤細。對麤辨細。不收彼麤。此細是彼麤家殘氣。故曰習行。上云如實知稱境不謬故。
  四宿命通中三。初總舉。次所謂下別顯。後如是過去下總結。總中顯能念知之智。別中解所知之境。境中二。先明念知自身本生數。後成劫下念知自身本事。本事中有十一種。初一劫成壞數。乃至第十一知言音並易知。
  五天眼通中二。先總。後見諸下別顯。總中云天眼者。顯能見智通故。清淨者。審見故。過人眼者。遠見故。後別中四。一見生死時。二好色等見別報色相。三善趣等見總報。四隨業下廣明造善惡業及所受果。如第二地中所說。可知。
  第三此菩薩於諸下總結自在。於中二。先明悲自在。謂修定雖純熟出入自在。然不隨此因而受禪生。後但隨下明智願自在。謂雖不隨定因而受禪生。然為滿菩提分故。亦以願力而生其中。前中云諸禪等者。論云。禪者四禪。解脫者四無色定。今略無此句。由四無色定是八解脫數中故名解脫。三昧者四無量。三摩鉢底者五神通。謂三摩鉢底此云等至。等至即是定位身心安和平等。由前加行伏沈掉力。令身心至此平等位。即從此定位起五神通。以果名因故。謂等至為五通也。
  自下第二明位果。於中三果即為三段。初調柔果。二菩薩住此下攝報果。三若以菩薩下願智果。
  初調柔果中四。一調柔行體。二此菩薩忍辱下明忍行位。三此菩薩於四攝下別地行相。四佛子是名下結說相。初中三。先法。次喻。後合。法中云此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者。論云於清淨中。不見增煩惱。妄中不見滅煩惱。因緣集生故者。此故字有二義。一由緣集故無增減故。云不生滅也。二由緣集故有增減故。云有生滅也。此一緣集之因成其二義。是故常起因緣對治離染成行。而恒不見有生滅相也。見縛先滅。乃至云皆轉微薄者。此四縛。謂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見。名欲縛。色無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見。名有縛。三界無明名無明縛。三界諸見名見縛。由此四種繫縛眾生。故名為縛。又能漂流眾生。亦名為流。又能令眾生為苦所厄。亦名為厄也。三界分別惑見道斷故。云見縛先滅也。斷一切修道欲色無色界所有煩惱及因同無明習業。皆漸微薄遠離故。云皆縛微薄。此是貪等煩惱障現起行并種故。云及瞋因。與當地所知障種同此位滅故。云同無明習業皆微薄。未全盡故但云薄也。不復集斷三毒者。以斷細不斷麤故。二忍行德中有十三心。一忍辱者。為他加惡甘受故。二柔和者。能護他心不發嗔故。作惡懷疑者。謂有人曾損惱菩薩。由此猜疑菩薩懷恨。然菩薩將護故。彼與其同事愛語誘接故。云現同伴等。此釋諧順心悅美心。身被加惡不報名不嗔。口辱不報名不動。忍時不憂名不濁。無高下者。久修不慢下。就善言。於己不高於化不下故。不望報心者。不希望他恭敬故。報恩心者。有恩及己常欲報故。不諂心者。非不實心作利益行及偏心等作利益故。不誑心無險詖心者。微細隱覆垢心皆悉遠離故。別地行相及結可知。
  攝報果願智果如初地說。
  自下第三大段重頌分中一十八頌分五。初一頌頌起厭行分。二有十二頌頌厭行分。於中初二頌頌護煩惱行。次三頌頌護小乘行。後七頌頌方便攝行。三有一頌頌厭分及行果。四有三頌頌位果。五末後一頌頌結說。第三地了。
  第四地中二。先料簡。後釋文。
  前中二門。一辨名。二來意。
  前中。成唯識第九云。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名焰慧地。攝論云由諸菩提分法。焚燒一切障故。無性釋。由此地中有焰慧故。名為焰地。世親釋云。能燒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皆為灰燼。名焰慧地。莊嚴論云。以菩提分慧為焰自性。惑智二障為薪自性。此地菩薩能焰慧。燒二障薪。名焰慧地。金光明云。能燒煩惱。以智慧大增長光明。脩脩行道品依處故。名為焰。解深密云。由所得菩提分法。燒諸煩惱。智如火焰故。瑜伽七十八顯揚第□。大同此說。大智度云。施戒多聞威德熾盛。故名焰地。
  二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