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9-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谈玄抉择-辽-鲜演-第27页

京開龍寺圓通悟理大師
    賜紫沙門  鮮演述
  疏夫真身等者。謂離妄別倒。名真依止。積聚稱身。此屬自報及法二身。相合為體。
  ▲言寥廓者。謂遠色遠聲。亡境亡心。超言超思。無為無相也。
  ▲言與法界合其體者。謂能與自受用報體。所與理法界也。能所冥合。共為真身之體。
  ▲言包羅無外者。顯應用普周也。含容無外曰包。廣容也。該博無外曰羅。普遍也。
  ▲言與萬化齊其用者。能與十重他報三類化身。所與萬類事法也。
  ▲言齊其用者。約融三世間及混四法界。皆為佛身。是故萬類幻化。即是佛身應用。今據人法有異。故假言齊。實無能所差別故。
  鈔即以如智共為真身者。攝賢首義。賢首大師。自受用身。無彼色聲功德。但有大定智悲。如智冥合。共為體故。
  ▲言既智合如則令色相佛身功德無不合如者。攝刊定義。刊定記主。自受用身。具有色聲。以佛身有十蓮華藏塵數相故。無漏蘊界。遍帝網剎。窮未來際故。涅槃云。滅無常色獲常色故。清涼雙用。故鈔云爾。
  ▲鈔混萬化即真者。約法也。混融萬化即一真。無障礙法界也。
  ▲言會精麤一致者。約人也。會同報化之精麤。歸一法界無盡之身雲也。
  ▲言三江者。尚書注韋招云。謂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也。然三江之源。出自崑崙積石之山也。今云岷山。即指此也。
  ▲鈔同共一法身雲者。於中有五。一身一。所證法界諸佛無別故。二心一。八識心王俱不可知故。三智慧一。四智三智二智一智皆無別故。四十力一。今承文便。粗陳十力。辨釋有二。一釋名出體。二列數解義。且釋名出體者。釋名復二。一者通名。二者別名言通名者。能摧怨敵。自能勝他。不可屈伏。他須劣己。故此十種通名為力。別名如下。二出體者。就其強勝。慧為體性。若據相應。四蘊為體。通論眷屬定道共戒無漏色等助為體故。若依此經。融一切法。以為其性。二列數解義者。數有其十。問如來唯一諸法實相智力。何以列十。答從緣境用。故成十種。若爾由時品類相續分別。有無量力。豈但十種。答度人因緣。以此十力。足辦其事。故不增多。一處非處智力。因果相當。名之為處。因果不相當名之為非處。二過未現在業報智力。三世眾生自作自受故。三根勝劣智力。謂等五根有軟中上故。四種種解智力。染淨解欲所好不同故。五種種界智力。內具五乘。貪瞋癡等。種性不同故。六一切至處道智力。有無漏因行至於果故。七禪定解脫三昧智力。示同三昧現神變故。八宿住隨念智力。明記過去本生事故。九天眼智力。觀緣未來死此生彼故。十漏盡智力。自他解脫無疑惑故。上依大疏。揀略以明。欲知其源。更應撿問。五無畏一。故智度論云。一總持無畏。於法記持不懼忘失。二智根無畏。知根受法。不懼差失。三決疑無畏。隨問能答。不懼不堪。四答難無畏。有難皆通。不懼疑滯。是也。
  ▲言詳而辨之乃至所謂真法身也者。攝他報并化。歸自報真佛也。通指無漏五蘊二報三化之身為體。
  ▲言若直指功德實相至非色像之謂也者。亦兼萬行功德及無為法。法報化三身為體也。
  ▲言一約十地所得十身等者。隨地各得一身故。一離諸邪曲見性故。二清淨戒故。三離嗔恚故。四常勤故。五見諸諦故。六觀因緣理。非覺觀所知故。七具足方便故。八離一切戲論。無煩惱故。九身相不可量。遍一切故。十成就一切種智故。如次釋上十種身也。問今論佛身。十地因身豈相關預。答以因徹果故。凡心尚即佛心。因身豈非佛身。或以分同圓故。如海十德。德德皆海故。十地十身十身皆佛故。或據三世間。十身中菩薩身故。
  鈔有世界名娑婆其佛即毗盧遮那故知相融也者。約處辨佛。即是化身。約名辨佛乃是真身。明知真應相融也。
  言身不分異亦非一故者。一多無礙也。故下疏云。其猶並安千器數步而千月不同。(一不礙多也)一道澄江萬里而一月孤映。(多不礙一也)情隔則法身成異。心通而玄旨必指。云云自他於佛何預。
  鈔以一身全現故非一非多也者。言一身非多也。全現非一也。此言全現者。處處現故。
  ▲言故下光明覺品疏中明有同時同處見異時異處見等者。彼疏云。一或多機異處各感見一。二或同處各見。三或異時別見。四或同時異見。五或同時異處見。六或同處異時見。七或異時異處見。八或同時同處見。九或一人於同異交互時處見多人所見。十或一人於同異俱時處見一切人所見。以見普眼機故。然佛不分身無思普現也。
  菩薩尚不能思況人天能見耶者。問下鈔明見佛通局。敘此宗云。不論凡聖。通見十身。又云非唯見丈六化質。亦徹見法界身雲。今此不見。豈不相違。答此約盡窮佛德云不見。彼約分覩佛身云見。又云此約偏根云不見。彼約圓根云見。又此約以事就理云不見。彼約以理從事云見。又此拂跡云不見。彼約寄跡云見。又此約自利功德證道境界云不見。彼約利他業用教道境界云見。或此約下不測上非自分境云不見。彼約上加於下承佛神力云見。更希刊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