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正。二十萬猛卒下。覩其逆化。三善財見已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時下。空天曉喻。於中二。先曉喻。後勸往。前中亦二。先令憶前教真實。使不生疑。後善男子菩薩巧行下。辨後行深玄。令其信入。然善財雖常憶念。而生疑者。逆行難知故。貪益現世。不疑筏蘇。瞋癡現損。勝熱此王並生疑恠。又此二調鍊後便熟故。言深玄者。通達非道為佛道故。梁攝論。戒學中。明菩薩逆行煞等生無量福得無上菩提。要大菩薩方堪此事。然有二種。一是實行。二者變化。若實行者。了知前人必定作於無間罪業。無別方便令離此惡。唯可斷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捨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薩自念。我行煞已。必墮地獄。為彼受苦。彼雖現受微苦。必得樂果。瑜伽菩薩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說。言變化者。即當今經下王自說。二爾時善財聞天語已下。設敬諮問。例前勝熱。合有悔過。略不言耳。
第三時甘露火王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授法方便。執手同坐。示無間儀。攝彼加行令趣真故。後而告之言下。正示法界。令證相應。於中四。一舉果令入。二善財如語下。依教修證。三王時告言下。以實顯權。四善男子我得菩薩下。示其所得。於中二。先辨名。謂了生及法。緣生無性如幻化故。後善男子今我國土下。辨其業用。以幻化幻。於中四。一正辨業用。二善男子以是當知下。結上所屬。但是化耳。問此教所設一切皆實。何以言化。答自力攝生一切皆實。逆行苦事須云權化。得此中意。化亦是實。實體遍故。實亦化故。三善男子我以如是下。結其成益。四善男子我身語意下。彰其實德。謂慈念之深。然諸位至七皆方便故。多顯悲增故。伊舍那及觀自在開敷樹華。此三亦皆慈悲深厚。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推勝云得無生忍者。後位當此。得如幻忍證無生故。
示友禮辭。文並可知(已下第十三經)。
●第八大光王。寄難得行。謂無障[得-彳]願乃能得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後趣求後位。今初十句。初總。餘別。別中。一如幻作用。二緣生性空。為幻法性。若約真性。從緣顯故。幻所依故。大般若說。乃至一法過涅槃者。亦如幻故。三無願願故。四法通一切。五業即是因修萬行等。六偏語利他。七能幻之智。八幻所經時。九如幻之用。於此九法。隨順事理。思惟修習。云何修習。若依空門。見幻無幻。方為見幻。故上經云。菩薩了如幻時。不見眾生乃至菩提涅槃。若約非真。不[得-彳]幻相。故經云。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由此故能性相無[得-彳]。以性融相。一法之中見一切法。故上經云。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於一法中解一切法。於多法中解了一法。至德生處。更當廣說。後如是思念下。趣求後友。於中二。先推求得知。城名妙光者。無住妙慧運眾生故。王名大光者。慈定之智無不該故。廣大願中皆徹照故。後時善財童子子歡喜下。自慶當益。
第二作是念已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覩見。後敬問。今初分三。初見依報。二見正報。三見攝生。初中二。先所見殊勝。言一十由旬者。欲明圓滿顯無盡故。既有十億街道。道各無量眾生。豈十由旬所能容受。故知此中一切境物皆應圓融。託事顯法耳。後爾時善財童子於彼大城下。明能見無染。二漸漸前行下。明見正報。四衢道者。住四無量。安四諦理。以四攝法攝眾生故。三於王座前下。見攝眾生。於中三。初列所施。通情非情。六十四能。義如別說。次一一道傍下。明能施人。即是助伴。後為欲攝受諸眾生故下施意。二時善財下敬門。
第三時王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三。一總示法門。謂大慈首出。故名為幢。能摧慈障。名為清淨。具法無緣。故云圓滿。下謙己中。加順世者。本為物故。二善男子我於無量下。明得法因緣。隨順是聞慧。思惟是思慧。觀察是修慧。清淨是除障。悟入是證理。修習合在清淨之上。具智斷證即是莊嚴。三善男子我以此法下。明其業用。於中五。一以法攝化。二善男子我國土中下。以無畏攝。三善男子若有一切貧乏下。以財寶攝。四善男子此妙光城下。隨機遍攝。五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眾生五濁世時下。以三昧攝。於中二。先以言告。後時大光王下。正以定示。令其親覩定之業用。定力能令情與非情咸成勝益者。同體大慈。物我無二故。如世君主德合乾坤。則麟鳳來儀。寶壁呈瑞。況於出世慈善根力。不能令草木皆屈膝耶。
第四時大光王從三昧起下。謙己等三。文並可知。
●第九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說法授人。動成物軌。思擇修習一切法故。言不動者。自發心來。於一切法無不得定。煩惱二乘所不能動。亦令眾生心不動故。安住王都者。智契實法。不為緣壞。名為安住。即不動依。以智修慈。故示女像。
第一依教趣求。於中二。先依前友教。後趣求後友。前中五。一思修前法。二生歡喜心下。因修得益。三如是思惟悲泣流淚下。推功歸友。四復作是下。廣歎友能。五善財童子如是思惟涕淚盈目下。勝緣印勸。於中二。先印。後勸。今初。天字兩用。故晉本云。如來使天。隨菩薩天。則初至隨形。是己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