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或有諸剎海妙寶所合成堅固不可壞安住寶蓮華。
頌初二及第六不可壞金剛也。
或是淨光明出生不可知(至)依止虗空住。
此一偈頌第三及第四。
或淨光為體復依光明住光雲作嚴飾菩薩共游處。
頌第五一切莊嚴光明。
或有諸剎海從於願力生猶如影像住取說不可得。
頌二種體。願力生者。頌佛力加持。如影像現。頌妙寶相。若兼二事。頌佛變化。
或以摩尼成普放日藏光珠輪以嚴地菩薩悉充滿。
頌二種體。上半頌日輪。下半頌微細寶。
有剎寶燄成燄雲覆其上眾寶光殊妙皆由業所得。
頌寶燄。殊妙之言。亦兼香也。
或從妙相生眾相莊嚴地如冠共持戴斯由佛化起。
頌寶冠。寶冠亦佛化變。非正頌佛化也。
或從心海生隨心所解住如幻無處所一切是分別。
頌一念普現境界。
或以佛光明摩尼光為體諸佛於中現各起神通力。
頌一切寶莊嚴示現。及頌後三體。摩尼光者。頌菩薩形寶。及寶華蘂。佛光明者。頌佛音聲。聲光成剎故。
或普賢菩薩化現諸剎海願力所莊嚴一切皆殊妙。
結歸普賢。
△五剎莊嚴。唯明淨剎。文二。初長行。
爾時普賢菩薩(至)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其中或寶為嚴。或人或法。或說法修行。示現融攝。皆為嚴剎。以人法為寶故。人由說法因等。得莊嚴果。以果詺因。為莊嚴也。
△二偈頌。十頌分二。初一總顯剎嚴。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廣大剎海無有邊(至)一切十方皆徧滿。
△二有九偈。別頌上文。
無邊色相寶燄雲(至)皆由諸佛能演說。
初一偈頌初妙雲。次一偈頌第二菩薩功德。及第四菩薩願海。次一偈却頌說眾生業報。
三世所有諸如來(至)一切處中皆顯現。
上六偈如次。頌後六事。
△六剎清淨二。初長行三。初標。
爾時普賢菩薩(至)有世界海微塵數清淨方便海。
方便者。唯約淨也。若約隨宜攝物。佛應統之。則淨穢皆稱佛土。若就行致。唯淨非穢。
然淨有二種。一世間淨。離欲穢故。以六行為方便。上二界為淨土。二出世間淨。此復二種。一者出世。所謂二乘以緣諦為方便權教說之。無別淨土。約實言者。出三界外。別有淨土。二乘所居。智論有文。二出世間上上淨。此謂菩薩即以萬行而為方便。以實報七珍無量莊嚴而為其上。今此正明菩薩。兼顯二乘。
然出世上上淨中復有二種。一者真極。佛自受用。相累兼亡。而為方便。二者未極。等覺已還。故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未極之中復有二種。一八地已上一向清淨。以永絕色累。照體獨立。神無方所。故其淨土色相難名。二七地已還未出三界。無漏觀智有間斷故。非一向淨。若依瑜伽。入初地去。方為淨土。三賢所居。皆穢非淨。此分受用變化別故。約此經宗。十信菩薩即有淨土。故今此文。始自近友。終成佛力。皆淨方便。故通萬行。
然淨方便即是淨因。長行亦可為等流果。如云久近善友。得生有善友之剎中。故即十事皆淨相也。
然望莊嚴有同。約門別故。望具因緣。當知亦爾。
又起具因緣。通於染淨。此則唯淨。莊嚴多約其果。清淨多約其因。又前多修善。此多治惡。故於世界。此如洗滌。彼如粉繪。
△二釋。
所謂諸菩薩親近一切善知識同善根故。
近友同善根。如善財夜天處廣說。
增長廣大功德雲徧法界故。
知導慈雲。大彌法界。
淨修廣大諸勝解故。
法門勝解。皆已淨治。上三約位。地前也。
觀察一切菩薩境界而安住故。
即初地證徧行如。故云觀察一切境界。生如來家。故云安住。
修治一切諸波羅蜜悉圓滿故。
見道之後。修道位故。餘雖未滿。一切皆修。若約圓融。亦得稱滿。
觀察一切菩薩諸地而入住故。
初地勝進徧學十地行法。後後但是法行故。上三皆初地。
出生一切淨願海故。
初地發願順行。至第八地。一切皆成。故名出生一切願海。而言淨者。純無漏故。
修習一切出要行故。
即九地二乘出要。唯止與觀。菩薩出要。唯無礙辨。令眾出故。
入於一切莊嚴海故。
十地二嚴皆成滿故。
成就清淨方便力故。
即是普賢佛功德也。十中前三變化淨因。後七受用淨因。上欲總收諸土故。依次豎配。若約橫修。初心即可圓具。
△三結。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一偈頌。九偈分二。初一總明能所淨。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