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通證前義。
△三結會三聖。
善男子我願滿足(至)汝及文殊俱得見我。
俱見我者。亦有三意。一俱助化故。二善財表行。文殊信智。成正覺時。俱證此故。三文殊古佛。善財當佛。慈氏現佛。三世圓融。浩然大均。故云俱見。
△四指示後友三。初勸往教問。
善男子汝當往詣文殊師利善知識所。
因位將極。令反照心源故。
而問之言菩薩云何(至)彼當為汝分別演說。
△二釋勸所由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云。文殊已見。何為勸往。
△二釋。釋意云。彼德深廣。宿緣重故。於中有二。初明其行廣。
文殊師利所有大願(至)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
出生菩薩功德者。主信法門。長養一切善根故。
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
為佛母者。主般若門。住甚深智。見法實故。
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
為菩薩師者。具善巧智。通達解脫。究竟普賢行故。
教化成就一切眾生(至)究竟普賢所行諸行。
△二顯其緣深。已多成益。
善男子文殊師利(至)與汝往昔同生同行。
△三結勸重釋三。初結勸。
是故善男子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
具上二義。應往勿疲。
文殊師利當為汝說一切功德。
△二徵釋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云。何以的知。具前二義。
△二釋。
汝先所見諸善知識(至)皆是文殊威神之力。
釋意云。以所成益。皆是彼力。故知行廣緣深。若當見者。獲益尤增。
△三結德究竟。
文殊師利於一切處咸得究竟。
前見為信之首。後見為智之終。故云一切究竟。
△五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此下入第八十卷。
△第四明智照無二相。顯前因法生果。體無分別。絕境智等諸二相故。又善財障盡惑除。未始動念。是故反照。唯是初心。更無二也。即信智無二。文但有三。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至)經由一百一十餘城已。
百一十義。已見上文。然此游城復有二義。一但從彌勒。至於文殊。自經百一十城。非連取前。二者加前百一十友。故云餘城。即通取前友。普收諸法。歸一照故。若爾前友此城。豈得同耶。亦有二義。一者友必依城。則一城一友。二者或於一城。值於多友。或求一友。歷於多城。而要具一百一十。以順表法故。
到普門國。
晉本中云。至普門國。顯法差別。歸無二相。即普門故。
蘇摩那城。
蘇摩那此云悅意。即華名也。謂智照一性。悅本心故。即德生城。
住其門所。
顯解心已極。將入般若無二之門故。
思惟文殊師利隨順觀察周旋求覓希欲奉覲。
△二見聞證入。此下即是所漏脫。文義如前說。然以極照無二心境兩亡故。略無敬問。信解雙絕。故不見現身。而反照未移信心。故申右手。又不見乃為真見。但了自心空般若故。文三。初摩頂攝受。
是時文殊師利遙申右手。
始信該於極果。故曰遙申。隨順行成。故曰右手。
過一百一十由旬。
徹過前位故。然過城約超封域。由旬明超數量。又前越諸位斷德。後越諸位智地。
按善財頂。
按頂表於攝受。亦以普法置心頂故。信至極故。
△二誨示法門。即舉失顯得。謂若離信根等。不了法性等。反顯善財有信根等。能了法性等。於中有二。初列所闕行法。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文有九句。前七闕因。
若離信根。
一闕行本故。
心劣憂悔。
二求小故心劣。處生死而憂悔。
功行不具。
三橫不具。
退失精勤。
四豎不進。
於一善根心生住著。
五滯一善。
於少功德便已為足。
六不廣求。
不能善巧發起行願。
七不起無住行願。後二闕緣。
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為如來之所憶念。
△二不能成益。有十五句。
不能了知如是法性(至)如是所行如是境界。
前五約所知事理。
若周徧知若種種知(至)若證知若獲得皆悉不能。
後十約能知分齊。例前諸文思之。又前九中。初一信根。是所闕因。餘皆不能成就利益。若約法功歸於信。若約人論前友之法。皆由文殊。
△三結益歸本。文有十句。
是時文殊師利宣說此法(至)成就阿僧祇法門。
前九結益甚深。初一總。餘八別。
具足無量大智光明。
即般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