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分。十善財下。善友教證分。
八本末大位科者。本會為九。末會有五十五。總為六十四分。
九本末徧收科者。先九會為九分。文殊為六千比丘說法。為第十分。及善財歷一百一十善知識。總一百二十分。若開諸龍。及三乘會。及彌勒。後文殊普賢三人。便成一百二十五。以慈氏云。此長者子。經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然後而來至於我所。則彌勒已前。有一百一十故。及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友。其分數彌多。若合為一。則一百二十六分。
十主伴無盡科者。一一會。一一品。一一法。皆結通十方。如此間說十方虗空法界。一切世界。乃至一切塵中。皆如是說。此結主經也。又彼一一會等。皆有他方塵數菩薩。而來證法。此結伴也。即主伴相與周徧法界。重疊無盡。是則段數亦無盡無盡也。
上來十例各顯一理。然亦無盡。若依常用。應依三分。謂初品為序。現相下正宗。法界品內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下。明流通。序中就文分二。初此土序。二結通十方無盡世界序。初中復二。初證信序。後爾時如來道場下。發起序。然此二序。廣如常解。
今但略陳。初證信者。若原其所由。則阿難請問。如來令置。如智度論及大悲經說。若覈其所以。意有六焉。一為異外道故。外道經首。皆立阿優。以為吉故。此約如是。二為息諍故。智度論云。若不推從佛聞。言自製作。則諍論起故。今廢我從聞。聞從佛來。故經傳歷代。妙軌不輟。此局我聞。三為離增減過故。佛地論云。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親從佛聞。文義決定。非謂傳聞有增減失。四為斷眾疑故。真諦引律云。結集法時。阿難升座。變身如佛。眾起三疑。一疑大師涅槃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轉身成佛。說此如是我聞。三疑頓斷。既言我聞。即非佛明矣。上二義。通約信聞。五為生信。故智論云。說時方人。令生信故。此局後四。六為順同三世佛故。此通六種。若準佛地論。科為五事。一總顯已聞。二教起時分。三別顯教主。四彰教起處。五顯所被機。今依智論。開初總顯已聞。作信聞二種。為六成就。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然信聞二事。文局初首。義通九會。時主二種。文義俱通。處眾二事。文義俱局。隨相則爾。約實互融。
上來略依三分二序。然此經體勢少異。故依五分釋文。而合後二。名依人證入。就第一舉果分中。或科為十。一教起因緣分。即初一品。二大眾同請分。三面光集眾分。四毫光示法分。五眉間出眾分。已上在第二品內。六普賢三昧分。七諸佛同加分。八法主起定分。九大眾重請分。已上在第三品內。十正陳法海分。在後三品內。若以義從文。且分為三。一教起因緣分。二現相下。說法儀式分。三世界成就下。正陳所說分。就初分中。亦分為十。初總顯已聞。
如是我聞。
謂如是一部經義。我昔親從佛聞故。佛地論云。傳佛教者。言如是之事。我昔曾聞。如是總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許可。具如彼論。餘更有釋。意不殊前。此上總合信聞。若離釋者。先釋如是。信成就也。智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階。故稱如是。有云。聖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稱如是。此唯約所詮之理。次真諦三藏云。真不違俗。名之為如。俗順於真。稱之為是。真俗無二。故稱如是。此約所詮理事。若云如斯之言。是佛所說。則唯約能詮。有云。如者。當理之言。言理相順。謂之如也。是者。無非之稱。此明說事如事。說理如理。明能詮之教。稱於事理也。融云。如是者。感應之端也。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為稱。眾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經以言教出於感應。故云如是。此兼對機。上來諸釋。各是一塗。更有諸釋。言異意同。若依生物之信。應如智論及佛地論合釋。若取敵對阿優。應如真諦所釋。今當廣之。外謂阿之言無。優之言有。萬法雖眾。不出有無。此則斷常之計。今云。如即真空。是即妙有。既無有外之真故。空而非斷。無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對破邪宗。以彰中道。一代時教。不出於斯。故云如是。若華嚴宗。以無障礙法界曰如。唯此無非為是。應隨教門深淺。以顯如是不同。
二我聞者聞成就也。將欲傳之於未聞。若有言而不傳。便是徒設。不在能說。貴在能傳。故次明我聞。我即阿難。聞謂親自聽聞。云何稱我。即諸蘊假者。此用何聞。若依大小乘法相。各有三說。一耳聞非識。二識聞非耳。三緣合方聞。然或具四緣八緣等。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聞。法雖無我。言語便故。隨順世間。故稱我聞。非邪慢心而有所說。若依無相。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空故。而不壞假名。即不聞聞耳。若約法性。此經旨趣。傳法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無礙法界之法門也。然阿難所不聞經。或云。展轉傳聞。或云。如來重說。或云。得深三昧自然能通。上皆就迹而說。實是大權菩薩。影響弘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