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說故。
△四舉益證成四。初得因位圓滿之益。
佛子今此會中十萬佛剎(至)得一切菩薩神通三昧。
即十通及十定。
我等皆與授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
一生當得大菩提故。
△二得發心益。
佛剎微塵數眾生(至)佛剎微塵數劫皆得成佛。
與遠記者。由機本願。不期速成故。又前明一生。即多之一。此辨多劫即一之多。一多圓融。何定劫數。妄生多劫。智日不遷。苟執短長。未期成佛。
同號佛殊勝境界。
謂緣諸佛出現境故。
△三護持久遠益。
我等為令未來諸菩薩聞此法故皆共護持。
△四結益廣徧。
如此四天下所度眾生(至)所度眾生皆亦如是。
△二因人證亦四。初明集因。
爾時十方諸佛威神力故(至)顯現一切智自在故。
前果人證承於前來現瑞之因。故略不敘。今此要顯因果別。故廣出集因。
△二明現身。
十方各過十不可說(至)充滿十方一切法界。
雖來自十方。而周徧法界。來即無來。
△三辨其德用。
示現菩薩廣大莊嚴(至)領受無量諸佛法。
十句文顯。
△四發言誠證。
以佛神力各作是言(至)我等一切皆名普賢。
皆同普者。普法同故。
各從普光明世界。
常寂光土。無不徧故。
普幢自在如來所而來於此。
本智高出。無所不摧。事理無礙世界與佛名字異者。要顯不失主伴故也。
彼一切處亦說是法(至)諸四天下亦復如是。
兼亦結通所說。
△七以偈總攝。文二。初敘意二。初說偈儀。
爾時普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一切菩薩大眾。
△二辨說偈意。
欲重明。
欲重顯前十門出現。文有十句。句各一門。而約利生。為次不等。
如來出現廣大威德。
一成正覺。
如來正法不可沮壞。
二即法輪。
無量善根皆悉不空。
三是第十是見聞生善。上之三句正顯益故。
諸佛出世必具一切最勝之法。
四即第一出現之法。是前總門。
善能觀察諸眾生心。
五即是心。約智顯故。
隨應說法未曾失時。
六即圓音。
生諸菩薩無量法光。
七即境界。境界無量。出光亦多。
一切諸佛自在莊嚴。
八即涅槃。動寂自在。大般涅槃為佛莊嚴。
一切如來一身無異。
九即身業。約本說故。
從本大行之所生起。
十即是行。果中說因故。
而說頌言。
△第二正頌。四頌分二。初有一頌。頌說分中。總以結酬。
一切如來諸所作(至)非喻為喻而顯示。
此一總包十段意故。
△二有三頌。顯名受持。初句顯名。餘皆勸持。且分為三。初偈歎深難聞。
如是微密甚深法(至)乃得聞此祕奧義。
△二有一偈。聞由多善。
若聞此法生欣慶(至)人天讚歎常供養。
△三有一偈舉勝勸持。
此為超世第一財(至)汝等當持莫放逸。
然此一品。文旨宏奧。能頓能圓。究眾生之本源。罄諸佛之淵海。根本法輪之內。更處其心生在金輪種中。復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並居凡類之心。以少功而速證。安得自欺不受。長淪生死之中。今幸遭逢。左須自慶。
此下入第五十三經。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初明分來前明修因契果生解分。則於法起解。今明託法進修成行分。則依解起行。義次第故。
二會來者。前會明其因圓果滿生解之終。此會正行處世無染。通於終始。故次來也。
三品來者。前品出現辨果殊勝。今明依彼起行圓融。故次來也。雖一分一會。一品是同。所對既無。來意亦別。初分名者伏託法行修成正行故以為名。二會名者。約法而論。不異分名。約處名為三會。普光明殿之會。第七重會。會終歸始。故雖曰四天。莫非同為生解之會。今復重會對通。彼分始終。依解以成勝行。故會普光而前分中。生解差別。故寄歷處。以顯淺深。今分起行。圓融一會。並收因果。亦表成行。不離普光明智故也。此中不隔餘處。何有重會之義。若約次第。前時後時即是重義。若約圓頓。就義名重。所以不動前二而升四天。二七相望。亦何所隔。明知約義亦猶燈光涉入無礙。亦似燈炷重發。重明約人。名為普慧普賢問答之會。
三品名者。初明異名。下文十義。至彼當辨。有別行本。名度世經。度即離義。又有別行。名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此就能離人法受稱。二辨本稱。總由超絕世間雜染。故受其名。一約事相。有二世間。謂器及有情。此約依正分之。二約麤細。亦有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