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總誡勸。
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至)勿復貪著五欲樂具。
△二廣釋二。初釋前誡。
著五欲樂障諸善根。
上法下喻。
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
後合。
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
△二釋前勸有六。初順釋。
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
△二反釋。
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恩多遭橫死生於地獄。
△三示其恩相。
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捨彼生此。
△四勸往增善。
汝等今者宜疾迴向增長善根。
△五示法令修。謂說二空。
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至)種種上妙宮殿園林。
非男女喻。以顯人空。
如我天鼓不生不滅(至)亦復如是不生不滅。
不生滅喻。以顯法空。
△六勸修成益。
汝等若能於此悟解應知則入無依印三昧。
既解悟無生。則能所雙絕。儻然靡據。故曰無依。以斯智印。印定萬法。不收不攝。住心自安。故稱三昧。
△五依勸詣佛五。初獻供不過。
時諸天子聞是音已(至)欲申瞻覲而不得見。
△二聞其所在。
時有天子作如是言(至)乘栴檀樓閣處摩耶夫人胎。
△三觀見下生。
時諸天子以天眼觀(至)梵天欲天承事供養。
△四發心欲往。
諸天子眾咸作是念(至)十那由他眷屬欲下閻浮提。
△五教見佛儀二。先教識受生。令捨曲見。由前不遇。後覩下生。不離有無。情存彼此。故示體用。顯無生現生。文三。初法二。初誡其曲見。
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至)非此命終而生彼間。
△二示其正見。
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
是知佛化所生非歿生也。
△二喻。
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
△三合。
菩薩摩訶薩入離垢三昧亦復如是非眼所見。
法身無生。徧而叵見。
而能處處示現受生。
應無不生。即處處皆有。有感此中亦見。何須更下閻浮。
離分別。
顯應生之德。拂其諸見。以無分別智而生。非謂有其選生之處。
除憍慢。
雖處王宮。而無憍慢。
無染著。
諸天圍繞。而無染著。
△二教發心誨過。令其得見三。先標教誨。次徵問其方。後如法正教。夫欲悔過。須識逆順二十種心。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隆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徧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慙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
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剋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今此三段文皆具有。而為次不同。向以起心之次第。此以勝劣而言故。今初總標教誨。
諸天子。
文有四節。治前六種順生死失。
汝等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菩提心。為懺所依。以是行本。含攝眾德。故首明之。翻前第五惡心徧布自危危人。今發悲心。徧覆法界。廣利有情。
淨治其意住善威儀。
令淨三業為能懺體。上句是惡止行。下句義通止作。翻前第六惡心相續。及翻第七覆諱過失。
悔除一切業障煩惱障報障見障。
今懺四障。即所滅之非。謂惑業苦。業報二障。約因果異。既懺報障。則怖畏惡道。翻前不畏。以諸天子新從彼來。故不廣明。於煩惱中。利鈍分二。邪見斷善最可畏故。別明見障。又障所知亦見障故。餘如別說。
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身(至)悔除所有諸障過惡。
運心普徧。令無不盡。由昔起過。既徧諸境。今悔昔非。普運三業。等眾生界。於一一佛及眾生前。發露懺悔。既於人天凡聖之前。皆對懺悔。則是第二自愧剋責。翻無慚愧。由意徧運。令身口徧。頭即頂禮。兼身為總。五輪著地。此言徧者。為以何徧。故經云善三業徧。此則第四修功補過。翻前縱恣身等三業。
△二徵問其方。
時諸天子聞是語已(至)云何悔除一切過惡。
上經猶略。餘義未盡。故次徵之。
△三如法正教。正教觀罪。性空兼顯。妄計我人。撥無因果。外遇惡緣。而文分二。初明發聲之因。
爾時天鼓以菩薩三昧善根力故發聲告言。
△二正說教誨五。今初別觀業空。
諸天子菩薩知諸業(至)而共積集止住於心。
業為報因。三障首故。非先有體從十方來。正顯空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