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亦復如是(至)乃至令其究竟清淨。
△九植種生長喻。
譬如種子植之於地乃至能令莖葉增長。
喻行增物善。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能令一切眾生善法增長。
△十時雨生種喻二。初喻。
譬如大雲施夏暑月降霔大雨乃至增長一切種子。
喻法雨普成。
△二合二。初正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修菩薩行雨大法雨乃至。
云乃至者。越初生種。直合終成就。由應時而降故。獲斯十四種益。
能令一切眾生究竟清淨。
得智果淨二障故。
究竟涅槃。
得斷果達無相法故。
究竟安隱。
得恩果住大悲故。
究竟彼岸。
得所依清淨究竟彼岸果。上四自利。餘皆利他。
究竟歡喜。
了有情行。令他歡喜。自離十怖。則自歡喜。
究竟斷疑。
得斷疑。
為諸眾生究竟福田。
成應供。次下七句由此而成。
令其施業皆得清淨(至)置諸眾生一切智處。
文並可知。
△二徵釋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云。菩薩依何行力說法。成斯大益。
△二釋。釋意云。由成大智。證法界故。尚能嚴淨無量勝行。豈止成眾生耶。文二。初標。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法(至)不可思議無量諸行。
△二釋文三。初列所淨功德。
所謂能淨諸智求一切智故(至)常見一切佛興世故。
△二結其廣多。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至)不可說清淨功德。
以別說難盡故。
△三顯能淨因。
於如是等三昧境界(至)同分善根淳淨力故。
同分善根者。一一善根迴向法界。成主伴故。
廣大誓願欲樂力故(至)無盡之福無對力故。
超諸世間。等法性相應所修之福。故超於世。法性不並真。故無有對。
△四正同佛果益二。初正顯同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至)同去來今一切諸佛。
先標次徵。
何者為十。
後列。
所謂得諸相好種種莊嚴(至)諸佛境界同於諸佛。
等覺之名。由此而立。
△二問答料揀。先問二。初牒前同佛。
爾時普眼菩薩白普賢菩薩(至)得如是法同諸如來。
△二陳己所疑。
何故不名佛何故不名十力(至)何故不名住實際者。
上九句疑不名為果。下二句問不捨於因。
何故修行普賢行願(至)不能究竟法界捨菩薩道。
△二答二。初讚問牒疑。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眼菩薩(至)乃至不能捨菩薩道。
△二正答所問三。初法說。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至)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文有十一段。次第答前十一句問。在文易了。意猶難見。謂何得已入十力而普行無息耶。今總以喻顯。如人習誦。雖已得通。而數數溫習。不如久精。下香象喻。顯相雖相似。而體不同。故纓絡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亦似功用滿位。比無功用也。亦顯得果不捨於因。盡未來際皆位後普賢故。
△喻中分三。初舉象王依正勝嚴。
佛子譬如伊羅鉢那象王住金脇山七寶窟中。
伊羅鉢那。此云香葉。常居第一金山之脇。
其窟周圍悉以七寶(至)調良善順心無所逆。
△二象王神變自在喻。
若天帝釋將欲游行(至)於一一頭化作七牙。
準賢首品。但有六牙。或是譯者類後三七。便言七耳。若作表義。于何不可。
於一一牙化作七池(至)象之與天更互相似。
無能分別此象此天者。正意取此。以喻菩薩等佛之義。
△三不壞本質而能現。
佛子彼伊羅鉢那象王(至)受天快樂與天無異。
△三法合四。初具眾行嚴。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合前依正。
修習普賢菩薩行願(至)到諸菩薩行願彼岸。
△二明因果無礙二。初明修無礙行所為。
為欲安處菩提之座成一切智得最正覺。
合前神變自在。上為果。下為因。
增長普賢廣大行願(至)度脫一切苦惱眾生。
△二正顯無礙行相二。初總明。
不捨普賢道現成最正覺。
以法界因果無障礙故。
△二別顯三。初顯因門果行。文有四果。
現不可說不可說成正覺門。
智果。
現不可說不可說轉法輪門。
說法果。
現不可說不可說住深心門。
般若相應果。
於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國土現涅槃變化門。
斷果。
△二顯果從因行。
於不可說不可說差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