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生未出故。起大悲。信知涅槃是至樂故。念生未得故。起大悲。由慈悲故。起菩提心。悲念眾生。於苦未出。欲為濟拔。自我不出。無由化他令出生死。是故。發心願出生死。慈念眾生。未得涅槃。欲為授與。自我不得。無由化他令得涅槃。是故。發心願得涅槃。故由慈悲起菩提心。
△次就息相。以明因起息相發。是修慧攝。彼依何生。由思慧生。思因何生。由於聞慧。聞慧因何。由聞正法。聞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薩先近善友故。得聞正法。聞何等法。謂聞生死涅槃法空。(如大品等)既聞是已。便知生死本性寂滅。涅槃亦如。成就聞慧。依聞起思。思惟生死涅槃法空。依思起修。觀諸法空故。捨彼相空。安心如道。名息相發。
△次明真發因起次第。真發即是證行所攝。彼由何至。由於修慧。修因何生。因思而發。思依何起。依於聞慧。聞由何生。由聞正法。聞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薩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聞正法。聞何等法。聞知真實如來藏性是己自體。(如勝鬘經楞伽經說也)既聞是已。便成聞慧。由聞起思。思量真實如來藏性是己自體。因思起修。觀察修捨妄。便證自實。以證實故。名真發心。(因起如是)。
問就位論何耶。
答隨義通論該於始終。約位以分別。非無差降。略要有三。廣開為六。言要三者。如馬鳴說。一信發心。位在種性。此即是前相發心也。二解行發心。位在解行。此即是前息相發也。三者證發。位在地上。此猶前真發心也。言廣六者。始從外凡。終至法雲。攝以為六。一者外凡。隨相趣求。名為相發。二十信位中。真信已成。以信趣順。名為信發。三習種位中。真解成就。以解趣順。名為解發。四性種位中。真行成就。以行趣向。名為行發。五解行位中。以觀道立。觀心趣順。名為觀發。(亦名道發)六初地已上。證行成就。證心趣順。名為證發。
懍云。問願求無常佛是菩提心不。
答不也。無常到佛地。即顛倒迷本。不知歸宗也。又是謗佛。豈開發心耶。
問作常住果意而求。是發心不。
答非也。此求斷無常而得於常。便不免著。豈成發心耶。
問云何願成常住佛。
答常與無常。(乃至)非常非無常。寄言為常。虗壞如此。乃名發心。
問見生受苦而發心度。是發心不。
答非也。但觀生空寂而起悲也。
問若不見生。亦不見可度耶。
答只無眾生相。故可度耳。
問病情怖可度不。
答不也。病本無法。亦無可斷。但眾生妄見為有。今知妄無一相可得。便為還本。寄言為度也。又有四發心。一緣發心。(仰緣菩提。而發心求。名緣心。未位前也)二解發心。(若解一切法。悉是菩提名解發心。十解位也。)三行發心。(行一切行皆合菩提。名行發心。十行十向位也)四體發心。亦名證發心。(證一切法即是菩提自體顯發名為體發也。初地以上。至金剛心)又智論五種菩提。一發心菩提。(初住位也)二伏心菩提。(從第二住以上)三明菩提。(從初至七地)四出到菩提。(八地至金剛)五無上菩提。(妙覺地也)。
問出體門中。緣起之道。其義云何。
答中道圓通心。是菩提心體。謂不著空。不著有。不著空有二。不著空有不二。乃是圓通無礙。為無上道心耳。
問若爾者只上地人能發耳也。
答凡夫學友。中道圓通心。乃名發心。若不爾。非發無等等心也。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謂同體本性清淨心也)華嚴經云。捨離生死。出三界等。(此謂真心體也)。
問行願兩門。此心為何耶。
答大判是願。然明出到。豈非慧行耶。
問功德智慧。為是何門。
答他云一向屬功德。今判以慧為體。而發心功德多故。屬功德耳。如受持般若。為他解說。實是智慧。而言功德甚多也。
問此心能伏惑耶。亦能斷惑耶。
答彌勒知識處云。此心能斷惑。(乃至)破無明。發真明。(例如金剛定)。
問此心能動無邊生死不耶。
答此心徹過生死之外。即與生死相違。已能移之。可謂已動。(例如來出已出家動魔宮)。
問緣力他力何異。
答緣者。值苦樂境。他者近師善友。
問因力自力何異。
答因力者。過去習因。自力者。現在習果。(云云)。
○實際義
三門同前。
第一釋名者。妙絕虗偽。名之為實。實理本源。名之為際。故曰實際。
第二出體者。懍云。實際以無住為體。
第三問答。
問本際先際後際實際。此四名何異。
答隱時名本際。顯時名先後二際。無隱無顯。隱顯不二。名實際。
問本際者。但得論隱。亦得通顯。又得非隱非顯不。
答亦得通名本際。
問隱時。但得為生死作本際。亦得為涅槃作本際。
答皆得作本。本無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