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劫。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佛子。是為菩薩十種清淨願。
第四答大願問。有二十句。初十起勝淨願。後十勵志令滿。今初。全同初地十願。
佛子。菩薩住十種法。令諸大願皆得圓滿。何等為十。一者心無疲厭。二者具大莊嚴。三者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四者聞諸佛土悉願往生。五者深心長久盡未來劫。六者願悉成就一切眾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為勞。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厭離。九者於一切樂心無貪著。十者常勤守護無上法門。
二令願成滿者。由斯十句。能滿前十及餘多願。於中五深心則可久。六悉成則可大。可久則菩薩之德。可大則菩薩之業。
佛子。菩薩滿足如是願時即得十種無盡藏。何等為十。所謂普見諸佛無盡藏。總持不忘無盡藏。決了諸法無盡藏。大悲救護無盡藏。種種三昧無盡藏。滿眾生心廣大福德無盡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無盡藏。報得神通無盡藏。住無量劫無盡藏。入無邊世界無盡藏。佛子。是為菩薩十無盡藏。
第五答獲菩薩藏問。謂由前行願蘊集成藏故。文有十句。
菩薩得是十種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淨。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佛子。菩薩云何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所謂知其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欲樂。貪欲多者為說不淨。瞋恚多者為說大慈。愚癡多者教勤觀察。三毒等者為說成就勝智法門。樂生死者為說三苦。若著處所說處空寂。心懈怠者說大精進。懷我慢者說法平等。多諂誑者為說菩薩其心質直。樂寂靜者廣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如是隨其所應而為說法。為說法時文相連屬。義無舛謬。觀法先後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次第建立無邊行門。令諸眾生斷一切疑。善知諸根。入如來教。證真實際知法平等。斷諸法愛除一切執。常念諸佛心無暫捨。了知音聲體性平等。於諸言說心無所著。巧說譬喻無相違反。悉令得悟一切諸佛隨應普現平等智身。
第六答隨所應化常為說法問。文分三。初菩薩得是下四句。結前生後。次云何下徵以標起。三所謂下正解其義。於中初所謂下知器。次貪欲多者下授法。次為說法時下具德成益。
菩薩如是為諸眾生而演說法。則自修習增長義利。不捨諸度具足莊嚴波羅蜜道。是時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捨而無所著。是則能淨檀波羅蜜。具持眾戒而無所著永離我慢。是則能淨尸波羅蜜。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淨忍波羅蜜。普發眾業常修靡懈。諸有所作恒不退轉。勇猛勢力無能制伏。於諸功德不取不捨。而能滿足一切智門。是則能淨精進波羅蜜。於五欲境無所貪著。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銷滅一切煩惱。出生無量諸三昧門。成就無邊大神通力。逆順次第入諸三昧。於一三昧門入無邊三昧門。悉知一切三昧境界。與一切三昧三摩鉢底。智印不相違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則能淨禪波羅蜜。於諸佛所聞法受持。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樂聞法心無厭足。隨所聽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離諸僻見。善觀諸法得實相印。了知如來無功用道。乘普門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門。永得休息。是則能淨般若波羅蜜。示現一切世間作業。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隨其心樂而為現身。一切所行皆無染著。或現凡夫或現聖人所行之行。或現生死或現涅槃。善能觀察一切所作。示現一切諸莊嚴事而不貪著。徧入諸趣度脫眾生。是則能淨方便波羅蜜。盡成就一切眾生。盡莊嚴一切世界。盡供養一切諸佛。盡通達無障礙法。盡修行徧法界行。身恒住盡未來劫。智盡知一切心念。盡覺悟流轉還滅。盡示現一切國土。盡證得如來智慧。是則能淨願波羅蜜。具深心力。無有雜染故。具深信力。無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厭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總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義故。具辯才力。令一切眾生歡喜滿足故。具波羅蜜力。莊嚴大乘故。具大願力。永不斷絕故。具神通力。出生無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故。是則能淨力波羅蜜。知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癡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學地行者。一念中知無邊眾生行。知無邊眾生心。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則能淨智波羅蜜。
第七菩薩如是下。答恒不捨離諸波羅蜜問。於中二。先結前生後。則前正說法時便具十度。謂自修此亦為利他。一向大悲了平等故。通至佛果故皆名道。次是時菩薩下正是不捨度相。十度即為十段。皆先辨相。後是則下結名。於中禪波羅蜜。疏有廣釋。
佛子。菩薩如是清淨諸波羅蜜時。圓滿諸波羅蜜時。不捨諸波羅蜜時。住大莊嚴菩薩乘中。隨其所念一切眾生皆為說法。令增淨業而得度脫。墮惡道者教使發心。在難中者令勤精進。多貪眾生示無貪法。多瞋眾生令行平等。著見眾生為說緣起。欲界眾生教離欲恚惡不善法。色界眾生為其宣說毗鉢舍那。無色界眾生為其宣說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靜行。樂大乘者為說十力廣大莊嚴。如其往昔初發心時見無量眾生墮諸惡道。大師子吼作如是言。我當以種種法門隨其所應而度脫之。菩薩具足如是智慧。廣能度脫一切眾生。
第八佛子下。答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