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普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一切菩薩大眾。欲重明如來出現廣大威德。如來正法不可沮壞。無量善根皆悉不空。諸佛出世必具一切最勝之法。善能觀察諸眾生心。隨應說法未曾失時。生諸菩薩無量法光。一切諸佛自在莊嚴。一切如來一身無異。從本大行之所生起。而說頌言。
大文第七以偈總攝。文中二。先敘意。後正頌。前中二。先說儀。後欲重下辨意。欲重顯前十門出現故。文有十句。句各一門。而約利生為次不等。一成正覺。二即法輪。三是見聞生善。此三正顯益故。四即出現之法。是前總門。五即是心。約智顯故。六即圓音。七即境界。境界無無量。生光亦多。八即涅槃。動寂自在。大般涅槃為佛莊嚴故。九即是身。約本說一故。十即是行。果中說因故。
一切如來諸所作 世間譬喻無能及 為令眾生得悟解 非喻為喻而顯示 如是微密甚深法 百千萬劫難可聞 精進智慧調伏者 乃得聞此祕奧義 若聞此法生欣慶 彼曾供養無量佛 為佛加持所攝受 人天讚歎常供養 此為超世第一財 此能救度諸羣品 此能出生清淨道 汝等當持莫放逸
正頌中四偈。初一頌說分中結酬。以此結包十段意故。後三頌顯名受持。初句顯名。餘皆勸持。且分為三。初偈歎深難聞。次一偈明聞由多善。後偈舉勝勸持。然此一品。文旨宏奧。能頓能圓。究眾生之本源。罄諸佛之淵海。根本法輪之內。更處其心。生在金輪種中。復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並居凡類之心。小功而能速證。安得自欺不受。長淪生死之中。今聞解能欣。尤須自慶昔善。
補義曰。品末顯名受持分。乍觀似結當品。諦詳通途大旨。乃都結前七會之文。何以明之。以初會菩提場。舍那如來初成正覺。則踞華藏界。依正二報無盡莊嚴。即以十身周遍圓音落落。無盡無盡。主伴重重。雙垂兩相。二始同時。是則出現十門一時具足。以此法界圓融性德生佛等同。故如來證此果德。特為眾生迷此性德。故特出現世間。而為開導。以不思議事。誠恐眾生難信難入。故此經先舉果海無礙妙嚴。以勸大心眾生。見聞生發信心。所以最初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也。然於此果德。見者聞者雖能生信。且非行不堦。若不備解修進之方。則無由取證。故第二會已後。乃最初先開信門。依信發心。備修諸行。故次第行布。六位因果。由住行向以登十地。乃至等妙二覺。先則行布位次。為差別因果。次明依平等法界。修普賢行以至出現妙覺為平等因果。故此出現十門乃都收前二種因行以成極果。以為究竟。故結云。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是則由信生解。然後依解起行。故判前六會為修因契果生解分。故十信滿心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名生如來家。此是因該果海。至此勸修經云。聞信生家。此乃果徹因源。如此一期法會。所演法門。始終一貫。因果圓融。則已成一部始終之義已周。故此都結。故瑞證雙呈。如此深觀。豈結當品而已耶。以此經三遍研窮六位因果。然前但說一往。令其信解而已。未為實證。故後二分乃進修成行。依人證入。方信解行證四門以為一乘因果之究竟也。
上如來出現品竟。
下第八三會普光明殿普賢菩薩說離世間法門。即離世間品。自第五十三卷起至第五十九卷止。共一品經。通為託法進修成行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三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八三會普光明殿
普賢菩薩說離世間法門。自五十三卷起至五十九卷止。共一品經即離世間品。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一
三會普光明殿者。以普光明表佛根本普光明智。始因舍那如來於菩提場初成正覺。現法界身雲。踞華藏世界。即依此智光流演普照法界修多羅。故法界海會一時普集身上自他。無盡莊嚴。是為果滿。欲令大心眾生發心修因證取此果。故初分明舉果勸樂生信分。乃先舉殊勝之果。勸令發起廣大信樂之心。意在欲取此果。必仗真因故。二會於普光明殿即說六位因果。以修因必以信心為首。故於此會說十信法門。以文殊為會首。意在要以果智為我因心。故就普光而說。其住行向地乃升四天而說者。蓋未起普光三昧。依差別智。建立四十位法門為差別之因已故再會普光明殿說等妙二覺。差別平等二種因果。是借行布行門以顯圓融之德。故十信滿心即名成佛者。正顯原以果覺為本因心。故一位具足一切位。是為因該果海。及至出現品末。乃結由信發解。是為果徹因源。故第二會。名修因契果生解分。意以如是之因乃取如是之果。此第一番研窮六位因果也。今此不起法會。仍在普光明殿但換說主。故名三會。非是去而後來重會也。且此一品。乃普會雲興二百問。備問六位之行故。普賢一以答十。瓶瀉二千酬。通顯前六位中之行非在位也。故沒位之名。以顯稱普法界圓融之行。以前位雖說圓融。而行布森然。未顯圓融妙義。故此特顯一位具足一切位。位位圓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