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六地不能行故。常行者此無間故。得此三業即當體深入過。勤求下即趣後勝入過。二乘亦有離彼相業。而得少為足。不能上求菩提。求故過也。是故下結雙行過。
上彼果中第三得過地竟。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滅定。
第四解脫月下明得勝行。於中二。先得寂滅勝行。在定不住故。即方便智也。二佛子此菩薩下得發趣勝。即起殊勝行。前中先問。後答。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故此菩薩名為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行於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復如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
答中。先明得法分齊。六地入深緣起之實際。未念念入者有出觀故。今住下辨過勝劣。於中有法喻合。法中先正明得而不證。後此菩薩下出不證所以。以得方便即寂起用。故成不思議三業。故能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喻云善巧力者如行船法。知水相故。合云波羅蜜船即般若等也。以願力者是方便不捨有因。
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恒住涅槃。雖眷屬圍繞而常樂遠離。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雖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有一切莊嚴之事。出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帝釋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捨離樂法之心。
二明發起勝行中。亦是上來已攝無著行。此下攝平等隨順一切眾迴向。且依發起勝行。文分為二。初牒前標後。由得滅定三昧不作證智故成後大方便也。次雖示下正顯勝行。經有十句。論為八種。共對治攝。謂後三為一故。能治所治二行共俱互相攝故。如示生死為所治。以恒住涅槃為能治。能治攝於所治。則不為生死所染。亦得以涅槃為所治。示現生死為能治。能治攝於所治。而不證於涅槃。他皆倣此。八中初一為總。故云生死涅槃。論云一起功德行。謂入生死為福業事故。淨名云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不入生死海不得無價寶珠。何有功德。二上首攝餘行。謂既示生死必為上首。攝眷屬故。三願取有行。非業所拘故處不染。四家不斷行。謂雖言不染而示有妻子。名家不斷。雖然不燒者示有常修梵行故。唯此一句具空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上下皆應倣此。從略故無。五者入行。謂非獨化凡。亦轉二乘入佛慧故。六資生行謂雖知五欲即道。含攝佛法。而飲食資身睡夢資神。皆順五欲十軍。是魔境界。七退行。謂示老病死。衰退即四魔等法。不行其因名超魔道。八者轉行。謂初四化凡。次一化小。次二化魔。今由自行不染。故轉凡之惑。今絕其因。此有三種。一見愛轉。外道著諸見故。如佛示學二仙。謂本行云一阿羅漢仙。二鬱頭藍弗仙。二障礙轉。如佛示學書算等。三所有下貪轉。如佛處於王宮而不生染著。
上彼果差別竟。
通上大文位行竟。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初調柔果。文亦有四。初調柔行體中亦有法喻合。法亦三。初緣。
於彼佛所。以廣大心增勝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於諸佛所護持正法。常為如來之所讚喜。一切二乘所有問難無能退屈。
次於彼下能鍊行淨。言護持正法者由方便行滿守護於他。故得三界為大師。所以能護。
利益眾生法忍清淨。如是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增勝。
三利益下明所鍊淨。論云此地釋名應知者即以經文為釋名。謂利益眾生是有中殊勝行。法忍清淨即空中方便智。此二是行。善根轉更增勝者明功用究竟。即是遠義。
譬如真金。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轉更增勝。倍益光明。餘莊嚴具所不能及。
喻中。金喻證智信等善根。眾寶間錯者即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滿足。故令前善根轉勝。
菩薩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力。轉更明淨。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三合可知。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乾竭。此遠行地菩薩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有能及。悉能乾竭一切眾生諸惑泥潦。
第二佛子譬如日光下明教智淨。先喻。後合。喻中。光喻如前地。而此日光勝故。勝彼月光。以月清涼如般若故。日光用廣如方便故。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三別地行相。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
四結說地名。
菩薩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為眾生說證智法。令其證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