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言無說豈一向無說耶答上雖解說默然因由皆兼帶有說旨意也思益下引證兼有說也斯皆下總釋經意貞元疏云約心智正說法時即常無說以佛無心當此說故由此六義(彼立六義前五同刊定第六即此約心智也)故說如來不說一字不說即真實說也如來教門示人無諍法消者成甘露不消成毒藥等。
疏九此上諸門等者前八門但明一代興化為門今盡通三際皆然。
疏十上之九門下以一念中攝重重無盡時中重重無盡化儀一念既爾念念皆然一塵中攝重重無盡處重重無盡化儀一塵既爾塵塵亦然又以時中具處處中具時等則玄之又玄矣言融取前八下貞元疏云若離前無可重重故。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七
音釋
緬
(彌善切微絲也又思也遠也輕也)。
茛
(古恨切草也又居萬切)。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八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未知圓義等者問既云圓義豈有分齊既云分齊豈得稱圓答下說四門皆隨其一門攝義無遺故各立十門以顯無盡乃至一塵何所不具故迴向品云得解義趣無盡藏善知諸法理趣分齊等。
鈔謂前教攝中不別明攝等者通妨也妨云如前藏攝先明藏後明攝其教攝中唯明教不別明攝何故今疏云已知此經總屬圓教故此答也然唯約彼五教攝於此經若約此經攝彼五教者則此經總攝五教以能包含無量乘故故此疏云乃至人天總無不包如前藏攝中疏云若約此攝彼乃至聲聞亦此經攝此能包含無量乘故。
疏然此教海等者教海之言二說有異若決擇玄鏡等記即指上圓教也以上徵圓義此牒釋圓義故若寂照等則指此經為教海也謂此部經教所詮法門如海宏廣深玄故云包含無外若此指圓教者何以鈔釋其義云即下四門之二等以四門是此經之分齊故前文雖徵圓義亦徵此經之分齊故思之言橫收者約深廣以分橫竪也言五教者總相而言也。
鈔初二句總標下一節鈔文釋九句法說之疏口科分三。
初二句總標深廣(初二)次五句別釋深廣(二)
初二句釋深(二)
初標牒(色空)二正釋(二)
初一句具法喻明深(二)
初標具法喻(然言)後別釋法喻(二)
初喻說(二)
初第二門義(如海) 後第三門義(空微)
後法說(二)
初第二門義(總攝) 後第三門義(疏事)
後一句別約法明深(總用)
後三句釋廣(疏諸)
後二句雙結深廣(總無)
鈔然上二句言含法喻者二字誤書應是一字言含法喻者此段大意雖是法說然於此句言含法喻也以前標中言教海故。
▲鈔如海等者此喻諸說不同若決擇及寂照記連天一色者色即海色空即天空下海上天相連一色一際難分取疏中空色二字喻第二門攝歸真實若集玄記色即天色空即海空相連一色為喻可知若會解記雙取上二色則雙取天色海色謂海中所現天之青色與天上青色上下相映混同一色非唯約海色亦非唯取天色而空字亦雙取海中空淨與天色空淨同一虗明故云一色也非正目海空亦非但約天空等為喻同前。
▲鈔空徹海底者喻理不礙事海映空天者喻事不礙理即疏中全取一句喻第三門理事無礙。
▲鈔德用重重下問上已標二句釋深今又標即唯明深豈非重耶答此揀別前句故言唯也廼有二意一前句兼喻顯之此深唯就法說二前深兼通同教此唯就別教也通德相業用二種十玄等故問下語深一乘中立四門何故釋深但說後三門不言所依體事耶答理實圓教事法界亦極深玄但於常情深義不顯故略不言又初門是法後三是義義依法立明法不離義故略不言故玄鏡云法界之相要唯有三而總具四種其事法界歷別難陳一一事皆可成觀故略不明總為三觀所依體事隨一一事皆為三觀之所依止(此釋法界觀意已兼縱奪之義)。
▲鈔釋上廣也等者即此一部經中全收五教之義問本以義分教不約部帙而判今此經既有五教之義合分為五教中攝何故只在圓教中收答以此經所說五教義與餘經中五教義為本而皆混融無礙故總屬圓教言如二地下指經說處經說十善戒法人天心受持名人天乘戒聲聞緣覺菩薩如來准上言之但是一戒隨心成五今唯取人天也等字等取初地明施復顯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是欲天乘三地八禪是色無色天乘明其最劣故疏云乃至人天總無不包問人乘天乘五教何收若小乘中攝既言全收五教何有人天教耶如其不攝五教何能攝法盡耶答下宗趣中疏鈔說立教必須斷證階位等殊位等無多故但有五人天乘既無斷證等義故不別立為教以是漸入小乘方便從在小乘中收今以世出世法異故於五教外特云乃至人天等也思之。
疏其猶下正喻廣義然是即深之廣故異百川也。
疏前之四教不攝於圓圓必攝四教問上云教海即指此經今法合中何故合於圓耶答雖舉圓教亦目此經以此經總屬圓教故。
鈔以四教合於百川者問前法說中此經如海全收五教之義為廣則應五教之義合於百川此經合於大海云何不爾答若然則但能顯如前所說一義今更彰異義故別合之意明此經所詮五教義中有能同前四教義如海內百川之味所同前四教義如海外百川圓教體無不備義無不周故如大海。
▲鈔雖有戒善等者但戒善名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