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入吾手矣。曾不思曠劫以來無酬價之至寶何時入吾手。況世玩在外。求未必獲。至寶在我。求則得之。亦弗思而已矣。
喜怒哀樂未發
予初入道。憶子思以喜.怒.哀.樂未發為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既而參諸楞嚴。則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夫見聞泯。覺知絕。似喜.怒.哀.樂未發。而曰法塵分別者。何也。意根也。法塵也。根與塵對順境感而喜與樂發。逆境感而怒與哀發。是意根分別法塵也。未發。則塵未交於外。根未起於內。寂然悄然。應是本體不知向緣動境。今緣靜境。向緣法塵之麤分別也。今亦法塵之細分別也。皆影事也。非真實也。謂之幽閒。特幽勝顯。閒勝閙耳。空劫以前自己尚隔遠在。此處更當諦審精察。研之又研。窮之又窮。不可草草。
急參急悟
放牛居士。古杭人。余氏子。參無門老人。得悟於宋湻祐中。其言曰。大聰明人纔聞此事。便以心意識領解。所以認影為真。到臘月三十日眼光欲落時。向閻老子道。待我澄心攝念。却與你去。斷不可也。須是急參急悟。 放牛此語可謂喫緊。為人若真實徹悟者。平日踏得牢牢固固。穩穩當當。不動干戈。可以八面受敵。無常到來。安閒自如。不荒不忙。不怖不亂。何更待澄心攝念。勉強支吾耶。所謂急參急悟。吾輩當力圖之。
厭喧求靜
有習靜者。獨居一室。稍有人聲。便以為礙。夫人聲可禁也。鴉鵲噪於庭則如之何。鴉鵲可驅也。虎豹嘯於林則如之何。虎豹猶可使獵人捕之也。風嚮水流。雷轟雨驟則如之何。故曰。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欲除境而境卒不可除。則道終不可學矣。或曰。世尊不知五百車聲。蓋禪定中事。非凡夫所能。然則高鳳讀書。不知驟雨漂麥。當是時。鳳所入何定。不咎志之不堅。而嫌境之不寂。亦謬矣哉。
除日
古人以除日當死日。蓋一歲盡處。猶一生盡處。故黃檗垂示云。預先若打不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你熱閙。然則正月初一便理會除日事不為早。初生墮地時便理會死日事不為早。那堪荏荏苒苒。悠悠揚揚。不覺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況更有不及壯且老者。豈不重可哀哉。 今晚歲除。應當惕然自誓。自要不可明年依舊蹉跎去也。雖然。此打徹二字不可容易看過。不是通幾本經論當得徹也。不是坐幾炷香。不動不搖當得徹也。不是解幾則古德問答機緣。作幾句頌古拈古當得徹也。不是酬對幾句口頭三昧滑溜當得徹也。古人謂於此事。洞然如桶底驟脫。爽然如大夢得醒。更無纖毫疑處。然後可耳。嗟乎。敢不努力。
念佛不礙參禪
古謂。參禪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禪。又云。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禪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禪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禪。故知參禪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 所以者何。參禪雖得箇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禪。實有益於參禪也。
心得
以耳聽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讀而得之者廣也。以目看讀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之者極其廣也。以心為君。以目為臣。以耳為佐使可也。用目當心斯下矣。用耳當目又下之下矣。
世智當悟
智有二。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世智有二。一者博學宏辭。長技遠略。但以多智多解而勝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惡。別邪正。行其所當行。而止其所當止者是也。僅得其初。是謂狂智。當墮三塗。兼得其後。是謂正智。報在人天。何以故。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也。出世間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別如來正法。四諦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無明惑。如實了了。見自本心者是也。僅得其初。是出世間智也。名為漸入。兼得其後。是出世間上上智也。乃名頓超。何以故。但得本。莫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謂大徹大悟者。何謬昧之甚。
靜之益
日間有事。或處分不定。睡去。四五更起坐。是非可否忽自了然。日間錯處於此悉現。乃知爾來不得明見心性。皆由忙亂覆却本體耳。古人云。靜見真如性。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現。豈虗語哉。
佛經不可不讀
予少時見前賢闢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視。罔覺也。偶於戒壇經肆請數卷經讀之。始大驚曰。不讀如是書。幾虗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過目者。可謂面寶山而不入者也。又一類。雖讀之。不過採其辭致以資談柄。助筆勢。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謂入寶山而不取者也。又一類。雖討論講演。亦不過訓字詁文。爭新競高。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實踐者。可謂取其寶把玩之。賞鑑之。懷之袖之。而復棄之者也。雖然。一染識田。終成道種。是故佛經不可不讀。
泰首座
或謂泰首座刻香坐脫。九峰不許。以不會石霜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等語也。而紙衣道者能去能來。將無會石霜意。而洞山亦不許者。何也。愚謂紙衣若果已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