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宗門拈古彙集
清 淨符彙集
宗門拈古彙集序
德山云。吾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老瞿曇亦云。吾於四十九年。未甞說一字。則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則機緣。又何從而得之。此舉世之所難話會者。自非額堂眼正肘後符靈。則亦未易與言斯旨矣。夫曰無語句。而主賓問答布衫胡餅之說徧叢林。曰未甞說一字。而金函玉軸炳然如日星。是豈無所謂而然乎。聞之云。善言言者。言雖滿於天下。而無口過。譬彼道火者。終日齒牙脣舌終不之。然則雖龍宮充棟。雲水汗牛。初未甞有一字一句。然後知瞿曇德山之所言。斯有在矣。會公云。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譚而不譚。其此之謂歟。吾宗自周行七步。倒却剎竿以來。流及支那。葛藤徧地。然實無一元字脚挂人脣吻。所以脚下兒孫。競從而舉唱之。拈提之。當舉椎豎拂電掣雷轟之際。一揚一抑。愈出愈奇。要皆不可以意想測。直是如日裏神珠。光色無定。詎捫空捕影輩。可同日而語哉。廼宋得建谿集之於前。元古林續之於後。曰宗門統要者。其寬緩採擇。各有指歸。讀者不啻登妙峰之巔。胸空天海。不自知其為高且遠。又如入娑羯羅龍宮。差珍異寶。璨然在目。不自知其為身處富鄉。然則是書。即為吾宗之一大成。固已足稱之。況又從而彙集之乎。符不敏。墾掘餘念。建谿古林之用心。廼間取宋元迄今諸宗匠。凡一拈一代。一別一徵。足以開鑿人天眼目者。皆採而續之。計四十有五卷。題曰宗門拈古彙集。葢從瑪瑙階上。更布赤砂猶之乎。自江河而海。海而匯於阿耨達池。其汪洋浩瀚亦至矣。而所謂多子塔前。黃梅夜半所授受一件大事。舍是則何異棄荊山而求卞璧。直敢曰。是集真吾宗之一大成。洵非妄也。或者曰。古人接物。亦有道而已。此特糟粕耳。事之奚為。符曰。然此固古人糟粕也。古人之醇醴。試呈我以一二可乎。其人方鉗口結舌。赧顏而退。噫清淨寶月。固不在標月者指端。然自非徹見天心。乃離指端而別覓。又豈得哉。後之有向此。別具一隻眼。徹見從上諸老一敲一拍之所自。則視此集為糟粕。又何不可。
康熈三年甲辰重九日廬陵嗣祖沙門淨符書於待麐堂。
宗門拈古彙集序
世謂宗門一派。起自鷲嶺拈華。不知老瞿曇纔落地來。指地指天。獨自稱尊之際。早已將大千世界。釘徧葛藤樁子矣。譬射者之垛。高不過三尺。毋論穿楊繞樹手。即黃口小童稍解彈雀。亦忍俊不禁。相與挾爛泥丸。爭向千人萬人中。百步奔騰。博大聲一呼。是豈止迦葉一人。發此一枝蓬蒿乎。四十九年。羣矢亂飛。老瞿曇直得東閃西避。卒莫奈何。幸而得全策保生。告終雙樹。詎意二千年後。跛脚雲門突出。要一棒打殺餧狗。且紿曰。貴圖天下太平。哀哉瞿曇。真是忍痛難伸。禍出私門也。然自達磨東渡。六傳至曹溪。出青原南嶽為二支。二支不數傳。又分為五宗。五宗之徒出。紛如逐鹿。星分碁布。插滿支那。誰不高歌垓下。密握帷中。而還沛傷情。孰有過於雲峰悅者。然予猶有微憾焉。甞謂。雲門雖有出身之路。且無定亂之謀。此語非是借劍殺人。葢不欲辜偃老一棒耳。世衰道微。人稀土曠。究將舉似阿誰。甲辰秋。客虎林。得與白巖位中和尚。敘廿年之好。兩宿寒燈。高談千古。始得一就正焉。宗門統要一書。自古林繼續之後。海內宗匠。作者如林。皆未經收入。白巖恐其散漫流落。窮搜極討。苦心百至。成書四十五卷。命曰宗門拈古彙集。視統要為大全。為法門遠架津梁。可謂大有功於狂瀾一柱矣。然亦不能無憂焉。何則。當此祖風濫觴日。語頌。則人人自謂乳峰宏智。語拈。則人人自謂昭覺萬松。殊不知此四老者。精華淳樸。各擅其長。而所謂繞樹穿楊。得凌跨偃公悅老者。則亦未必盡能無說也。或曰。白巖寶鏡當軒。妍[娟-月+虫]自別。鏌鋣在握。魍魎敢歬。似不須臺下觀場。為古人出淚。嗟嗟。予非不知白巖有此二物也。非白巖。予敢作此論哉。讀斯集者。知白巖之用心。庶足以見先德於今日。則吾道不亦重有望於後昆乎。
住金陵攝山棲霞禪寺嗣祖沙門大成題於虎林報國院中。
宗門拈占彙集凡例
是書之集。自有佛祖以來。千七百則機緣。經作家手。拈掇一過。不啻黃金增色。真能使陳爛葛藤。頓生光怪。則拈掇語當。尤重於機緣。其命名。獨曰宗門拈古者。在是。 是集。宋元以上諸師拈提語。既載統要。而宋元迄今諸師。所未載者。凡一拈一別。一代一徵。皆準統要成規。次第續之。其諸師有拈語。而統要乏機緣者。增補之。統要有機緣而乏拈語者。茲不錄。 古今諸方語錄。其拈別代徵語。有善本單刻流行者。有載上堂小參等法語中者。有成藁抄錄尚未經梨棗者。有散沒無聞僅考諸行狀碑銘者。皆一一據實而錄。匪敢鑿空。 諸師拈語。既皆璞玉渾金。豈忍割棄。苐於一公案下。璨然一目。雖等是卞璧。而厚薄未免或分。此採擇之不得不注意也。至於辭旨雷同。固可稱雙珠聯璧。然亦不敢並存。恐彼此致招蹈襲。 是書所重。既歸作家手眼。則去取責任。敢不從公。其能在本公案外。別出手眼。殺活自在。則雖行者白衣。不敢忽而不錄。若僅祇依摸畵樣。無點銕成金手段。乏縱橫與奪鉗錘。則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