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靈山。眾集。賢護問法。佛答以寂照三摩地。能令菩薩一切諸法皆得圓滿。文來未全。
一心奉請大方廣師子吼經。及佛說如來師子吼經(拜觀同上)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第二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佛在日月宮中。比丘菩薩俱。遣勝積菩薩往北方歡樂世界法起佛所聽法。勝積至彼。禮已却坐。法起故問。汝從何來。勝積默無言說。大眾生疑。法起如來微笑放光。十方雲集。電鬘菩薩問笑因緣。法起如來略說諸法實相。本無言說。淨身菩薩問。若無言說。是真說者。瘖亦說也。佛言。瘂默不瘂默。皆說法而不知。如生盲人。處日光而不見。眾生一切音聲語言皆入四無礙智。欲求法者於自身求。欲求菩薩。以五蘊求。於是大千震動。佛更出廣長舌相。普告大眾。釋迦牟尼即我法起。
一心奉請出生菩提心經。及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拜觀同上)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第二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竹林精舍。迦葉婆羅門。夢大蓮華中有月輪。又見丈夫放光普照。次日問佛。佛為說一切智利。及說偈勸發菩提心。次分別三種菩提。次示四攝法。次示天行梵行聖行。次說破魔眾會陀羅尼。
一心奉請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及伽耶山頂經。佛說象頭精舍經。大乘伽耶山頂經(拜觀同上)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第二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第三隋北天竺沙門毗尼多流支譯。第四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佛初得道。在伽耶山。入諸法甚深三昧。諦觀諸佛性相。文殊知之。即問云何發心。佛以無發是發義答之。月淨光德天子問。緣何行菩薩道。文殊答。大悲為本。大悲以直心為本。直心以等心為本。等心以無別異行為本。乃至正觀以堅念不忘為本。共十六句。又四心能攝因果。一者初發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轉心。四者一生補處心。作眾譬喻。次定光明主天子問菩薩略。文殊答方便智慧。又助道斷道。隨智勇行菩薩。問菩薩義。菩薩智。文殊答。義名無用。智名有用。復語天子。有十智十發十行十思惟。十治法。十善地。十隨法行。
一心奉請佛說文殊尸利行經。及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拜觀同上)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第二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文殊巡行比丘房。舍利弗坐禪。後至佛前。互相問難。顯示阿羅漢義。五百比丘不忍。起坐而去。更說法要。五百還來。四百證果。一百墮獄。佛言。此百比丘。若不聞此法。應墮獄一劫。今聞法故。暫墮即出生兜率天。至彌勒成佛時。初會便得證果。不聞此法。雖聞四禪四定。不能解脫煩惱生死。聞已疑惑。猶勝不聞。
一心奉請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拜觀同上)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佛為文殊。說大乘四諦及三十七品法。
一心奉請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拜觀同上)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住法界光明菩薩宮。比丘菩薩天子俱。佛入普徧光明三摩地。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各有殑伽沙數菩薩雲集。妙吉祥菩薩在東方寶幢佛剎。勸慈氏菩薩同來。慈氏不來。辯吉幢亦不來。妙吉祥乃入無垢普光三摩地。現大神變而來佛所。普華幢天子問修何法。得如妙吉祥神通事業。佛以四種四法答之。又問妙吉祥發心久近。佛亦答之。次有徧照藏菩薩入會。與迦葉問答。次普華幢再問妙吉祥最初發心。佛具答最初發心轉女成男因緣。普華幢又問菩薩行法。佛令妙吉祥為說四念處八正道五根五力七覺支等。
一心奉請商主天子所問經(拜觀同上)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在靈山。商主請文殊說法。文殊為說一百十九智。又作種種問答。又說種種菩薩行。又問佛無生忍義。佛授菩提記。
一心奉請佛說魔逆經(拜觀同上)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祇園。大光天子問文殊。何為菩薩魔事。文殊具答之。又問善哉無善哉法。亦答之。魔來亂法。文殊令其身被五縛。又令變像如佛。說諸妙法開示五百弟子。次有須深天子。與文殊問答。
一心奉請超日明三昧經(拜觀同上)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
佛遊柰國。與比丘菩薩俱。講大乘業無極之慧。善寶長者與千人俱。以七寶華供佛。佛令成葢。光照十方。集眾。普明讚佛已。問三昧。佛言。行八十事。得超日明定。離垢目菩薩問三乘學。佛分別答。淨教長者子。問菩薩行。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唱十三昧名字。正見居士請法要。佛答以四事。常不離佛。離垢目廣問十三昧義。佛一一答。每一三昧。各一嘉瑞與波羅蜜相應。即是十地之義。慧施長者女共五百人。發無上心。轉男身。得佛記。慧英與佛及文殊答問深義。阿難問菩薩道本。及問遲疾。佛言亦有亦無。因述本生。精進不懈。先得佛。日天子請佛。次日供。佛還柰國。解法長者調意菩薩蓮華淨菩薩解縛菩薩寶事菩薩恩施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大導師菩薩龍施菩薩大光菩薩。各問法。佛答之。
一心奉請須真天子經(拜觀同上)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問四事品。佛遊祇園。須真發三十二問。一一答以四事 答法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