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天)。人間最樂。無有及者。無男女婬慾。以禪悅為食者。發無上道心。即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也。一時頓發言在獄在壇者。同時齊發也(懺悔下。結前起後。可知)。
南無毗盧遮那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 南無袈娑幢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大莊嚴菩薩 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已懺地獄報竟。今當復次懺悔三惡道報。
文中兩重結前起後。懺除果報中三惡道報(畜生餓鬼修羅并前地獄成四)。報者。詶其往因也。下引經總明。分五節。
經中佛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以為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
一。知足不知足對顯處。安居也。稱。遂也。欲。即五欲不稱意。愈求愈得。愈不足也。心地觀云。若有少欲能知足者。應當安住阿蘭若處。大經云。知足之行。諸佛所讚。應終身歡喜奉行。師子吼問佛少欲。知足。有何差別。答。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不求未來所欲之事。是少欲。得而不著。是知足。不求恭敬。是少欲。得不積聚。是知足(更有四句料簡。詳如經說)。又遠離一切世間之事。名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名知足。既知足已。近空閒處。是名寂靜。不知足者。不樂空閒夫知足者。常樂空寂。端坐不臥。或樹下。或塚間或露處。隨有草地。即坐其上。乞食而食隨得為足。或一坐食。不過一食。唯蓄三衣。糞衣。毳衣。是名少欲。既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如是行者。迦葉其人也。
但世間人。忽有急難。便能捨財。不計多少。而不知此身。臨於三途深坑之上。一息不還。便應墮落。
二。約生死對顯。出慳吝之苦報。三途。火血刀也(地獄。是火途。從熱得名。畜生。是血途。從互相吞噉得名。餓鬼是刀途。從刀杖驅逼得名)。坑(古作阬)。陷也(與煩惱障中。深坑險趣。及被罪行詣公門。求救百端比地獄苦。百千萬倍。不得為喻呼應)。
忽有知識。勸營功德。令修未來善法資糧。執此慳心無肯作理。夫如是者。極為愚惑。
三。不受善教。營。中原雅音。讀盈。洪武韻音榮。造也。善知識惜其受苦。勸修戒定慧。作諸福德。皆未來出世之資糧也。作造也(映上營字)。理修理也(映上修字)。聖教不依。故斥之云。極是愚惑。
何以故爾。經中佛說。生時不齎(牋西切)一文而來。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恃。無德可怙。致使命終。墮諸惡道。是故今日歸依三寶。至誠懺悔。
徵愚惑之所以。四。引經證齎。持也。行道所用也。勞苦其身。積聚資財。心常憂惱。死不持去但資他人。於己何益。慳不修福。故無善無德。善者。除惡之根。德者。萬善之體也。是故下。結。上總懺慳貪苦報竟。下別開三道。次第而懺。先懺畜道(楞嚴經云。眾生本因。貪物為罪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餘如經說。叉三途有定業。如十惡法。定在三途。十善業。定在人天。十不善法。有上中下。上因緣故。受地獄身。中因緣故。受畜生身下因緣故。受餓鬼身)。下分六節。
次復懺悔畜生道中。無中識知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負重牽犁。償他宿債罪報。
一。畜生者。因中無智。縱遇善知識。不肯受教。故招無知無識罪報。第二。文義釋見前。
懺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為他斫刺(音七)。屠割罪報。懺悔畜生道中。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罪報。
三。于人道中役心不停。故果上不得自在。被他或斫其頭。或刺其頸。或屠四肢。或分割身肉。千刀萬切。痛苦何如。前章。言生時以力償債。此明死後以身肉血償債。痛苦不計。四。無足者陸地。如蚯蚓等。水中。如鰻鱔等。二足者。空中。如烏雀鳩鴿等。陸行。如鷄鵞鴨等。四足。如大而驢騾。駱駝。牛。馬等。小而犬。羊。猫。鼠等。水中。龜鼈等。多足。如蜈蚣百足等。
懺悔畜生道中。身諸毛羽。鱗甲之內。為諸小蟲之所唼(音杞)食罪報。
五。唼。聚食貌(漢書唼血是也)。獅象。毛中之長。鳳凰。羽中之長。龍蛟。鱗甲之長。餘可知。又羽中。如鷄有五德。烏知凶。鵲知吉。燕雁知時。四足中。如犬馬有義。狗終不背主。馬能報恩今之背恩者。反犬馬之不若也。
如是畜生道中。有無量罪報。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六。總結畜報○次懺餓鬼道。正法念處經云。餓鬼險惡之業。由心貪惜積聚。欲望長富。廣積眾惡。不行布施。沙門。婆羅門。及諸病。諸貧窮人。或來求乞心生慳嫉。不肯施與。不作功德不持禁戒。以是因緣。墮餓鬼中。分五節。
次復懺悔餓鬼道中。長受饑渴。百千萬歲。初不曾聞漿水之名罪報。懺悔餓鬼。食噉膿血糞穢罪報。
一。大經云。眾生生餓鬼中。壽命無量百千萬歲。不聞漿水。況得見耶。即達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