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16-中国撰述礼忏部-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唐-宗密-第84页

任意浮沉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二者名之為任病  復有餘人作是言  我今不斷於生死  復不求於寂滅門  生死涅槃無起滅  任他一切稱其根  各順自心隨法性  何須改作強生痕  衣食精麤但喫著  是非好惡不能論  要住要行看穩便  誰能謙讚記寒溫  彼圓覺性非因性  故佛呵之為病源  前段驅馳欲覓佛  此科放縱任迷昏  定慧功能從不營  貪瞋習氣若為飜  尚味欲天勝福樂  焉真覺性出塵喧  四皓(商山之者)寧逃業力擊  七賢豈免死生吞  若不修行常幻化(前云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  此之意見豈堪存
第五 三 述止息妄心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說此病者。防前奢摩他觀也。恐迷取靜澄念之言。成此病也)。
  第三止病今當說  有人患見眾攀緣  自心永息於諸念  一切均平皆寂然  圓覺性非偏止合  兼於觀照始名禪  故佛判之為止病  病者良由住一邊(救云。本性無念。念起乖〔住〕。今止妄念。以合本性。何妨。今破之云)  念無而有猶能止  照有而迷何不研(研磨觀察)  念異真心既要息  止非覺性亦須甄(真本無念。念既乖真。性本無止。止亦違性。故須甄揀)
第六 三 述滅除根境
(計之空無。是滅除義)。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說此病。防寂觀也。由前二十五輪中。指寂觀。皆云寂滅。及斷煩惱。恐迷彼成此)。
  前門息念令歸寂  此見身心畢竟空  何況根塵虗妄境  永除煩惱以為功  覺體虗明何永寂  滅心住寂是乖中  中道有空雖總泯  真源動靜必雙融  恒沙妙用元無礙  住寂之心豈是通  乍說不妨如近理  細詳方覺甚乖宗
第七 九 述結明真偽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門皆是諸經讚  三觀之中二亦然(□□)  今此佛呵為病者  有其兩意聽吾宣  一者四皆無觀慧  半浮半滯各成偏  二者率心住一行  所聞之法未精研  纔悟一門離善友  纔看一教厭文繁  不窮聖意為繩墨  不就明師為勝緣  但自性倩立意見  但貪單省情於邊  細詳經意知如此  是故皆云作是言(是意中言。非出聲也)  若使一人即具四  但存互泯墮成圓  即此四門皆入道  結云清淨是無愆  遮莫施為種種行  元來止息不離運  雖觀根境皆空寂  任運見聞無所牽  由是結云名止觀  病除法在可精專  若怕四愆俱不用  更於四外有何詮  故云他觀名邪觀  不離不即實幽玄  若更生情為別見  斯為他觀涉邪阡(阡者〔怕〕路)  取四名邪離四正  離由俱用取由偏  猶如四謗因偏取  四謗俱融是四門(入法無門也。華嚴序云。四句之火莫焚。萬法之門皆入)
第八 三 徵釋四病所屬
已知四病心須離  未審經文誡阿誰  為說學徒為善友  文中標結似相違(標處似明善友。結處似誡學人。故此徵起而問也。下徵釋云)  今勘佛言詳利害  學徒善友總須知  是以經中迴互說  令知此病貫師資  既知四病應當離  學道須憑離病師  依詫此師修道處  始終離病是常規
第九 十六 述第三辨事師之心
答行何等行(文云欲修行者。應當供養善友。結法如是修行。方入圓覺故)。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菩薩問修何等行  佛言善友是因緣(悟是了因。本性是正因。善友是緣因。具三因。即證果也)  末世欲修三觀者  應當盡命永相親(善財問文殊。云何學菩薩行。文殊令事善知識涅槃云。善友成菩提具足因緣)  怡聲順色長乘事  發言吐氣即須真  若來親近除驕慢(善友度人種種方便。師徒相契。法意方傳。是以親近。愚者無識。驕慢即生)  若復遠離勿生瞋(或欲除慢。或遇異緣。相去相離。便生瞋恨云。疎我親彼。說受說憎。既一念瞋。則百萬鄣起。非唯失道。乃墮三途。故佛誡之也)  慈悲度脫多方便  俯就機情尚與鄰  要妙行門難付授  師徒心契意方申  愚人因此生輕慢(論語云。女子與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慢鄣如何法入神  直須供養無厭足(現)  順逆(境猶)如(虗)空(心無改易。如空不變。於逆如空。不分別)始悟真  我與眾生兼善友  身心畢竟(平等同)體(無異)常均  如是修行方入覺  不能如是是頑器  不知善友何恩德  諸佛皆令沒命親